您的位置:首页 > 编导 >正文

郭兴华的介绍

郭兴华的介绍

郭兴华,男,祖籍河北沧州盐山县。美术学博士,书法研究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简友员,现任总政宣传部《拦喊槐解放军美术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总参美术创作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特聘渗改研究员。

郭建明的中国画的光与色

纵观历代中国画名家的“画诀”虽然多不失为当时的金玉良言,但总归是一种程序套路,以《山水诀》为例,唐朝王维说:“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艺术只有一字规律,就是“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一成不变的艺术哲学,是农业社会、封建社会自我封闭的结果。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看来,中国画的程序不可避免应该避免的是程序的僵定。当代的中国画家们的视野必须以历史为尺度来审视世界,再也不能仅仅是从“传统”走向“传统”的重复者。年近知天命的画家周韶华,一跃跳出了百年来的中国画传统观念、提出了直接继承汉唐雄风的“隔代遗传”和容纳世界文化的“横向移植”观点,和一大批在不脱离中国基本文化前提,各自发挥自己的思路和技法,思想非常活跃的中国画家们一道去雄心勃勃地构建新的东方艺术,画决非仅仅是“新文人画”的新中国画,应该说,求变的中国画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说到“图变”,笔者不得不提到近些年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西部画派”。前不久橡纯,一些旅美华人画家在美国讨论现代中国画问题时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东、西部的分野,虚镇已经压倒了历史上南北宗的对峙,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特异景观。揭明和肯定这种现状、有利于中国画多元互补的现代发展和现代探索。

据说,大约在一亿年前,喜马拉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升起,停留在八千米的高度俯瞰着目瞪口呆的世界。可以断言,中国清代以前的画家们,是没有办法去登上过这“世界屋脊”的。由于历代名家都没有到过和见过这种“自然参照物”,缺乏处理,酿造、表现中国西部的“中国西部皴法”,因此也就无法艺术地再现那由于一亿年前的一声巨响所确定的悲怆、浓烈、放犷、超拔、雄浑、奇伟的高原性格。中国画史上也就少了“中国西部画派”风格的历史传统。目 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经济限制的“中国大西北画派”应该成为中国画求变的一个主流画派,一个强势的东西,放在那里,它本身就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也只能是中国画“求变大军”中一支劲旅而已……

说到光、就不能不谈到与绘画有着“近亲性”天缘,同是二度空间,追求视觉效果的造型艺术——摄影。从“年龄”上来讲,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摄影无疑是美术老大哥的小弟弟。但由于两者在表现手法、美学原理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所以早期的摄影摹仿绘画效果得以发展,而现代的绘画又摹仿摄影效果产生突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甚至还出现了采用照片合成加工的电子绘画式“新画意”摄影作品。这种画意摄影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不断丰富和演化,已经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绘画中的流派如达达派,结构派和立体派还经常给摄影艺术以巨大的冲击。但绘画呢?尽管前文说到现代绘画摹仿摄影效果产生突破。但那种突破却偏重于西画。西方绘画(甚至包括中国的西画家们)不排斥大师采用摄影的“逆光”、“顶光”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水墨画法者外,大多数的中国现家似乎只是简单的通过摄影手段来代替写生,用“照相”来收集素材。笔者认为。这除了东西方式的差异外,还是多么有一点那种中国特有的“传统”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自我封闭思想在作怪。

五彩缤纷的光色世界,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活动,令人心醉神迷,引发出无穷的意味情趣。而且还会给颇具传统的中国画带来一场革命。近百年来,由于西风东渐,在古方文化的逼迫下,中国画不仅没有进入穷途末路,反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再造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巨子。所以,如果我们把光和色视为中国画革命的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去深入探索它,尤其是从光线和色彩的心理效应、因光谱、色调而产生的情感意蕴去切入中国画,让作品意境更明显,更生动、更真实,使观者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注入中国画中,使其中国水墨画更臻于完美,为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让中国画进入光和色的世界。我想,这兴许就是这一代中国画家们(至少是一些有志于此的变革画家们)所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

从找寻自我 至 物我两忘 —— 解读青年画家郭建明

文/ 郭兴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

认识建明是在十几年前了,那时我们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当时学习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梁誉咐画室安排在一排小矮房子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度过了近两年的学习。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干劲十足,学习都十分刻苦,不分昼夜地看书、画画,还经常性地大家一起做些随意性的研讨。有时同学们之间甚至争执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也许正是这种条件和环境,才使我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促使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对那段学习生活和经历也更是记忆颇深。

建明属于既刻苦又勤于思考的那种画家。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却具有北方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白净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平和的目光里充满着睿智。他可真的是一位“高产”画家,几天不见,他就能拿出一大批画,把你吓一跳,几乎怀疑他若干天不眠不休。有时又会为了思考一个问题皱好几天眉,茶饭不想。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建明现 在的绘画风格和成绩。十几年来,很多展览能够见到他的作品,许多刊物报道过他的画绩,他也在不断的摸索探寻中苦苦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自己特有的表达模式,随着一批批新作的不断产出,他的画风日趋成熟。但建明依然对自己不满,这些年他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扎实的修炼传统功底的同时,他深知进院校学习的重要性,也因此通过刻苦的努力又顺利考进了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生班。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又看到了十几年前的他,他依然那么刻苦,那么努力,那么勤于思考··· ···

我们还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吧。这些年,建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次出行,他总是带回沉甸甸的收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大凉山彝族人物作品系列,以及新疆行人物作品系列。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董其昌在论述“画家六法”时说:“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禅室随笔·画诀》)这里,“丘壑内营”是一种意象活动,是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一种深刻感悟。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建明的绘画已渐入佳境,我相信他所苦苦追寻的他找到了,在他一幅幅惨淡经营的作品中,焕发出一股沉寂的力量。一个画家找到自己难,找不到自己更难,那便是物我两忘。这不仅是艰苦的劳作,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悟性和坚实的艺术功底,从建明的画里我闻到了这种艰涩而又甘甜的气息。几次的学院深造,使建明造就了扎实的素描功底,反复的思索与锤炼使建明深得了中国画传统之精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使建明从现实生活与绘画实践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笔墨图式。

建明的作品是十分重视笔墨修养的,在他那笔笔生发的笔墨图式下,我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在西方素描语言与传统笔墨修养之间构建出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把西方绘画元素成功的纳入了纯中国式的哲学内涵。对于笔墨的修养自古以来的历代绘画大师都十分重视, 清·龚贤认为:“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黄宾虹说:“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是一位公认的山水画大师,而其突出成就即在于对“笔墨”的创造性实践。所以建明一直十分注重自己的笔墨修养的提高和修炼,看他的画,总有一种气韵幻生、酣畅淋漓之感。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中有言:“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唐代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谓‘一笔画’,意即迅速地一气呵成的画。”(《历代名画记》)。建明那潇洒挥写的用笔及其酣畅淋漓的笔墨不能不说是他对传统笔墨深刻领悟的结果。

建明的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的人格与情感状态,他对生活和绘画是诉诸了自己全部情感的,他深深热爱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去云南写生,他一待就是几个月,去新疆写生一个人一待又是几个月,回来后就是一大批的作品的产出,有的甚至是鸿篇巨制,相信只有毅力而没有对生活体验强烈的激情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生活态度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或曰人格的实现。而审美态度也就是一种情感状态。对于出行下乡采风和回家暗房制作,建明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进入自己的作品世界建明更是忘却了一切,忘情的遨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正是建明对现实生活乐此不疲的深刻体验,加之“澄怀味像”、“澄怀观道”的升华才逐渐完成了建明今天的人格理想与绘画追求。

建明忘情于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他依然迈着坚毅的步伐游走于大江南北,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思索与探究之中,游走于中西方文化融会的交叉路口。他是自由的,快乐的,从找寻自我到无我两忘,他在忘情的快乐之中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绘画追求,相信他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快乐··· ···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