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播音 >正文

美术作业:欣赏某幅中国山水画

特点:

《清明上河图》不但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画的是:

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最后一段的体会: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主要内容: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讲《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了《清明上河图》不但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范宽,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画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与李成为北方画派之代表。范宽的作品以关陕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他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突出独创,而不是拘于师承某家。他常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陕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溪山行旅图》,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十分符合他的画法风格。画面描绘的正是关中一带景色,秦陇山川的雄伟景象,作全景式构图,重山叠峰,草树蒙茸,山石坚硬,具有真实感。山势雄健、丰厚,虽是正面却折落有变化、有空间;山脚的开阔路上,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富于关陕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范宽作此画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造型峻巍,笔墨酣畅,为范氏独树一帜的古代山水画杰作。画幅树下草丛中有“范宽”二字款书。 记载中说他长于表现四季景色、行旅和“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画法上的特点是“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爱用“点子皴”法。与关仝、李成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青原惟信禅师的关于山水画参禅悟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几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悟道如此,画家也必须经由这三种境界。郑板桥曾形象地用写竹的过程来揭示这个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画家晨起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时,竹还是自然界的竹。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在强烈的创作欲望的冲击下,山水画家研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此时的“手中之竹”既不是“胸中之竹”,更不是自然界的竹了。这种“以形写神”,注重“神似”的绘画理论,是中国文人画的特征。深受儒道思想熏染的文人画家,把绘画看作并非纯客观的“美”的反映,而要体现一种内在的人格精神,“感物而动”、“情以物迁”,融进画家的情思、艺术追求,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来。王维状物写形不如吴道子,在唐代画坛的地位远逊于吴生,但作为神韵派的大诗人,他的绘画“得之于象外”,“神气”十足。他和苏轼、文同一样,是具有强烈个性与写意倾向的文人画家的代表。 北宋时,苏轼明确指出:重神似是为了达意,是文人画的特征之一。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认为:“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山水画绘画只求形体表现真实,就和小孩子的见解差不多。苏轼很赞赏吴道子,认为他技巧极高,在“形似”上无与伦比,但“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在富有文人气质的苏轼眼中,其神韵终究不如王维。元以后,画家彻底探求艺术形式自身的生命——艺术之究极的本原,即“神”、“意”,并充分体现在作品中。“形似”被看的无足轻重,“画不过意思而已”(黄公望语)。尚神观念,生根于中国文化的众多领域。 如中国武学理论《太极拳经》说“名家一运一太极”,认为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一片神行”——对拳法形式招数做彻底性的否定。当然中国文学有“神韵说”,京剧里也十分重视“传神”,中医也强调“神旺气足”则体健,中国古代相学也说“神为贵”等等。宗白华说:“中国绘画里表现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模仿崇拜,也不是向一无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她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尽的太空浑然融化,化和为一。”其山水画意义之深刻,自不必多言了。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