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柳州特色表演有哪些?

柳州彩调

  彩调,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桂北,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但以称“调子戏”、“采 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剧在广西各地流行很广,尤以农村最盛。仅柳州地区一带的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及鹿寨、融安、融水、三江、忻城、武宣、象州、来宾等县均有彩调剧的演出活动。其源于民间采茶歌舞,清代中叶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的影响,并逐渐衍变为广西彩调,扎根于桂北。彩调剧约于清光绪年间传入柳州后,在各地城乡广为流传,演出于广阔的农村。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如以角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摇旦腔、老生腔等。按人物身分、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和尚腔等。富于表现劳动形象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饮酒腔等。主要唱腔有路腔、四平腔、行板、十字腔和小调及彩调锣鼓“一条龙”、“凤点头”等曲牌三百余个,而柳州市的《四平腔》更具特色,有“腔王”之称。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和唢呐、笛子等。以调胡为主奏乐器。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自民初起即有“林家采茶班”、柳城靖西“八仙班”、柳江简都“谭家班”、柳州市郊区“黄村调子”、“长塘调子”、“群乐园”、“艺乐堂”、“同乐茶社调子班”、“桂乐调子班”等。彩调剧进入城市安家落户,在城镇的发展也更为迅速,近年来,除著名的《刘三姐》外,彩调工作者还创作了《隔河看亲》、《二女争夫》、《王三打鸟》、《王二报喜》、《梦里听竹》等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1994年广西彩调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哪嗬咿嗬嗨》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总之,彩调在丰富着自己的同时,也丰富着柳州人乃至全世界热爱彩调人们的生活!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