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哪六朝

一、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哪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二、六朝古都南京哪六朝

六朝古都南京指的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钟山龙蟠,山川秀美,名胜古迹尤为众多。南京自古就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更是重要的商业经济中心。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

三、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哪六朝?

中国南方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古都”。

这几个朝代是从头到尾都是在南京定都的。

而公元前四七三年,越王勾践灭吴,在南京建城。三国的东吴最先建都于此,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定都此城。一千七百七十多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历代烽火与政治风云,留下不少历史遗。所以有被成为“十朝都会”

四、南京是六朝古都 哪六朝

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王朝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 另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南京, 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南京六朝古都的六朝是指: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先后在南京建都,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五、南京是哪六朝名都?

秦、汉400年间,南京地区先后增添丹阳、江乘、湖熟等分布于秦淮河边和长江渡口几座分散的县城,政区地位不过江东的基层县而已。这种状况,直到汉末分裂,三国鼎立,吴大帝“一代鸿图开建业”骤然改变。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进入一个300多年以分裂为主而南北对峙的时期。

魏、蜀、吴三分天下,立国江南的东吴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使南京从江东一县,一跃而为国都。以后,东晋王朝和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相继建都于此,城名建康,前后325年之久,是为“六朝”。这一时期,北方多战乱,江南经济、文化以都城建康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逐渐赶上了中原地区,以“六代豪华”,著称于史。

吴主孙权定都建业,是酝酿多年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才作出的决策。东吴政治中心,随当时形势发展而迁徙于长江中下游之间,而金陵的地理位置与有利地形,一直是考虑的重点。赤壁战后,刘备赴京口招亲,路过金陵,也探为金陵形势天成所打动,劝孙权移治金陵。公元211年,孙权终于从京口迁到金陵,随即改秣陵县为建业,并在石头山原楚金陵邑残基上修建石头城,作为吴国主要的水陆军事基地和政区治所。

孙权为争夺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率部赶赴湖北公安,却不忘先后将丹阳郡、扬州的治所移到建业。十几年间,建业从县治而郡治,更上升到一级政区州的治所,立为都城,已是呼之欲出。而其中心部位,已从秦汉400年经营的秣陵旧城,北移数十里,选定在“龙蟠虎据”的今天南京市区中部。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皇帝位,称吴大帝。同年秋九月,就东下定都建业,并从头缔造建业都城。南京,以后十代为都,城址都在孙权选定的今日市区范围,因此后世评说,南京真正成为城市,从孙权定都起算,吏为确切。而南京成为著名古都,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此奠基,孙吴对于南京,确有双重开创之功。

建业都城北倚鸡笼山、覆舟山和玄武湖,东凭钟山,西临石头,南面正中白门(后东晋改宣阳门)在今新街口附近淮海路一带,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以竹篱为城围,所谓“时都城皆设篱,曰古篱门”。全城布局,并不规整,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既街道)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石头城为核心的军卫区。

宫苑区是都城的主要部分。孙权定都之初,仍住在先前从京口移治金陵时所居将军府里,称太初宫;18年后改建,仍是拆卫素昌旧宫,顺江运来建筑材料。太初宫以北,有后苑城,占地颇广。到孙权的孙子后主孙皓手上,在太初宫东边大兴土本,建造了昭明宫,“穷极技巧,功费万倍”。

其余太子南宫及西苑等,布局亦显得凌乱。固因“江东草创”,但也应该看到,东吴建业立都,仍沿吴文化传统之源流。建业都城,主要还是依山傍水、编竹为城的一座吴地城市。

东吴立国之初,江南农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居住在丘陵山区的山越族(应当即是荆蛮后代),仍处于奴隶制初始阶段。

孙权连年对山越用兵,强迫他们出山定居,附着于土地,发展农桑。又把秦淮河流域的湖熟等县,撤去县治,改为“典农都尉”,寓政于农。吴政权还倾全力兴修水利,建业都城之中,新开运渎由秦淮河直达宫城后苑;于方山一带丘陵山地,又开凿破岗渎,上下14道船闸、水坝,使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直接通航。

经过数十年不断努力,建业周边,水稻产量可达每亩两斛多(5斗为斛),赶上中原水平;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青瓷的制作,丝织业的兴起,造船业的发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据记载,吴宫中就有上千宫女从事丝织,连孙权的赵氏夫人也亲自操作,而且已经有龙凤花纹的织锦问世。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东吴已有载人三千的大船,不但西蜀“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且扬帆海外,先后到达林邑(今越南中部)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出海寻访夷洲(台湾)和洲(日本),一年后由夷洲返回建业,有几千夷洲土著居民随船队来到建业。

这是迄今所见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记录。船队虽未到达洲,但从古来日本人常称中国为“吴国”,由中国传过去的床榻为“吴床”、丝帛为“吴织”,连和服也称做“吴服”,不难看出其中交往之深。

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王朝后,兼并了蜀汉,分兵八路,直取东吴。

王浚所率8万水军,顺流而下,攻占了石头城。吴后主孙皓只得反缚双手,向晋军投降。东吴立都建业51年而亡。

西晋统一中国37年后,又亡于匈奴。公元317年,司马王室的讶王司马睿即帝位于建康(西晋改建业为建邺,又改建康),史称东晋。

晋室仓皇南渡,最初依仗于北方大族的扶持,王谢豪门,成为东晋朝廷支柱。

但江南名门犹未忘亡国之痛,不大合作。丞相王导,遂致力于南北大族的协调、联合,终使东晋王朝立足稳定。“王与马,共天下”,大体反映东晋政治格局。

东晋王朝的真正稳定,还依仗淝水一战。公元383年,统一了北方的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直逼东晋。建康城中,朝野震惊。

丞相谢安遣兄弟子侄一齐从军出征。在秦晋边界的淝水河畔,8万晋军,竟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而后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南中国相对稳定。诗人称之“可怜东晋最风流”,沧桑巨变滋味,尽在其中。

随晋室避乱南渡的北方人,为数在百万以上。这一次人口大迁移,进一步提了南方的生产水平,也促使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建康都城,充斥着“衣冠南渡”的学士文人。

为了安置北方流民,东晋采取“侨置郡县”的办法,为南渡者划一块地方,仍以北方原来郡县命名,并免其租调役,以求安定、复苏。建康京邑所在,北方大族所聚集,以今之南京市之辖区而言,就先后设置侨郡十二,侨县三十有三。都城内外,挤满了北方人,数量多过原籍。

南风北俗由共处而融合,连方言也大为改变,唐代张籍有诗:“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南京从吴语方言区,逐渐演变为北方方言区。这对后世南京社会发展,影响久远。

东晋王朝按照旧都洛阳形制,一再对建康城进行改建。宫门、城门,都按洛京旧称改了过来。

特别是苏竣作乱,宫阙荡尽,公元330年就吴后苑起建新宫,宫以城名,称建康宫。45年后,又翻造扩建,殿宇达到3500间,都按洛京形制,并以朝廷台省所在,称为台城。以后南朝四代,沿用建康宫城木变。其位置,约在今南京城中部珠江路南北一带。现有俗称“台城”的鸣寺一段离大城垣,则系明洪武元年所建、后来又放弃了的一段赘城,与六朝台城是两回事。

东晋立国103年而为刘宋所取代,以后齐、梁、陈相继“受禅”而立国,四代总共只经历了173年,郑板桥因此感叹“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朝卤代为时虽不长,却成就了史所称颂的“六代豪华”,文化发展出现新的高峰,建康都城也进一步繁荣。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本出身寒门,后在东晋劲旅“北府兵”中屡建战功,加官晋爵,扶摇直上,直至封为宋王,总揽朝中军政大权,顺势“受禅”,夺得了帝位。刘裕曾两次率军北伐,一直打到失陷已达百年的长安城,将落人后秦的图籍文物,尽行收集,运回建康。西晋王朝统一全国后,公藏图籍曾达3万卷,称一时之盛。

至洛阳、长安陷于匈奴而“十去其九”,东晋政府所存不过3600卷。经刘裕收集后,在建康整理编目,刘宋初年官方《四部目录》所录藏书,已有6万多卷。正因为历代图书汇集于建康,宋文帝元嘉年间方得以开设儒、玄、文、史四学馆,在建康,进行了中国文学的第一次大总结。

齐、梁时期成书的文学理论宏著,就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昭明文选》,精选了周秦以来1000多年间的700篇代表作品。这些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贡献重大。

南朝4代,精心撰著的史书也相继面世。后汉史曾有13种,其中以宋元嘉时范晔所撰《后汉书》评价最,有范书既成,以前诸史俱废之说。今天通行本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即是范书与梁代刘昭增补十八志的合刊本。晋时陈寿撰《三国志》,已称良史,到元嘉年间,裴松之据重归图籍220种,为之作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注引史料的价值过陈寿本书。

后世史家评论:与其称注史,毋宁说补史。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也都是“南朝四史”中的佼佼者。

南朝是个思想解放、学风自由的历史时期。讲学之风既盛,又能冲破两汉师儒谨守章句的束缚,提倡‘‘研窍义理,疏析旨趣”,“所持当理,不耻折服”。讲学时,“师居座,听者列席”,虽皇帝听讲也不例外。

1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齐梁之时,针对佛教盛行,范缜发表了《神灭论》,用无神论开展尖锐批评,竟陵王萧子良在其西邸召集僧人与范缜辩论,范也不畏权贵,依旧“危言离论”驳斥有神论。

山水诗,是南朝对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开创。魏晋玄言诗“平典似道德论”、“淡乎寡味”,至宋齐时,乌衣弟子谢灵运、谢眺(玄晖)独辟溪径,以清新的意境、秀丽的笔调,歌颂自然,寄倩山水,冲破了玄言诗的压抑沉闷,而开唐人绝句先河。

李白就一生钦佩谢眺的诗作,并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抒发情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建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才俊之士,刘宋时所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总明观,就汇聚了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等达千人之多,造就了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

在汉唐两大统一王朝的文化盛世之间,“偏安江左”的六朝崛起一座“继汉开唐”的文化高峰。

“六代豪华”备受称颂,首先就数这一方面。

南朝又是佛教狂热的期。公元247年,吴大帝孙权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即长干里西南的建初寺。至南朝,尤其是梁武帝大倡佛教,建康佛寺猛增至700多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连梁武帝自己也四次“舍身出家”于建康宫北门外同泰寺。

佛寺之中,著名的座寺、道场寺、栖霞寺等,都是高僧译经之处,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建康都城经过历代营建,更加宏伟壮丽。城墙自公元480年(齐高帝建元二年)起,开始改用砖砌。都城形制也更周正,融中原汉魏传统与江左所创于一体。北建造洛阳都城,曾派著名建筑师蒋少游到建康,“窥宫殿楷式而去”。

南朝建康都城的布局,对后世营建都城有相当大的影响。建筑艺术达到很水平,并远播海外,在日本称为“梁式建筑”。几经毁城浩劫,现在南京已难见到精美的六朝建筑;而在日本,留存的“梁式建筑”一律定为国宝级文物。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当了48年皇帝,不仅造就了“一个花团锦簇的诗人的时代”,而且把建康城连词周边“东西南北各四十里”范围,都发展成为人烟稠密、商业繁荣的地区。

公元548年侯景叛乱,使富庶江南“千里绝烟,尸骨堆积”,建康城也残破不堪。侯景本是鲜卑化的羯人,占据建康之后,先是独揽朝政,后来干脆自皇帝,国号汉,仍以建康为都。这是南京历史上仅有的少数民族建都的记录。侯景汉国只存在了4个月,即被梁将王僧辩、陈霸先攻破。

侯景叛乱后,建康城元气大伤,不复有从前的繁荣。

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陈霸先建立的陈。国力稍稍复苏,建康宫城又大兴土木,造成了一批更为奢华的殿宇。末代皇帝陈叔宝,虽是个荒淫的皇帝,却是一个精通音律的曲作家一曲《玉树后庭花》,历代都说是“亡国之音”,可从游牧民族马蹄下收复并统一了北中国的隋文帝杨坚,在听了陈宫乐队演奏之后,不禁感叹“此华夏之正声”。

偏安江南的六朝结束了,它保存并发展华夏文化的业绩却世长存。

公元589年,隋两路大军攻人建康。后主陈叔宝带着两个心爱妃子张丽华、孔贵娘躲进了皇宫后苑的景阳井,被用绳子吊上来当了俘虏,陈代灭亡。这井,后来被称为胭脂井,又叫辱井。隋文帝下令:“建康城邑宫室并荡平耕垦。

”六朝名都建康由此成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荒凉景象。

如今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年考古发掘所得的六朝珍贵文物,地面上主要就是南朝陵墓石刻,还时时讲述着“六代豪华”的辉煌。这些石雕艺术的瑰宝,已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睛唐宋元七百年,南唐立都显净碟隋平毁建康,“六代豪华,春去也”,当年名都,惟见衰草寒烟。

隋王朝还将六朝建康的京畿八县尽行省,归为江宁一县,统于蒋州。蒋州自身也只是当时一个二级地方政区,治所就设在石头城这个军事城堡里。唐代继续推行抑低江南的政策,特别对故都建康,不断地更改其政区设置与隶属关系,甚至以一县地位划归润州(今镇江)管辖。

频繁变迁之中,南京又增添了白下、归化、州、安业、上元等不少地名。南京历史上地名之多,在各地城市中是罕见的。东晋南朝侨置郡县留下的地名既多,隋唐州县多变又加上了不少,致使今日南京地区县以上的古地名,即近百数。南京的地名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有专家从地名入手,研究南京大起大落、兴衰交替的历史轨迹。

其中有的地名变迁,有必要在此一提。一是“扬州”。公元628年(唐祖武德八年)年底,将设于石头城、统辖东南六州的重要军政首脑机构,移往江都,此前几百年扬州之名一直专指南京,自武德九年起则用于江都,即今之江北扬州。二是”丹阳”,自秦始皇置丹阳县于秦淮河畔,孙吴再置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在几个世纪里又称丹阳。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另置丹阳县,并置丹阳郡于润洲,从此“冉阳”之名又见于今镇江境内。而古丹阳县治所,现在则称为小丹阳,一镇之地,北半部属南京江宁县,南半部属安徽当涂。辨明同名前后分别为两地的时间断限,对弄清一些重要史实大有必要。

立都于北方的中央政权,对南方前朝旧都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敢小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压低和控制,使古城南京一度备受冷落。

但原来建康的周边地区,经济依旧按照自身规律发展。随着隋代凿通大运河,南北交通枢纽从南京东移到江都,当然影响南京地位。可是,六朝时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已经是“一郡丰收,数郡不愁衣食”,而后,论天下财,已成“扬一益二”之势,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金陵仍是农耕发达、商业兴旺,唐人诗句,每每反映出这一派经济繁荣景象,李白笔下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杜牧描绘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生动写照。

文化发展更不会一味屈从于当时政治。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崔、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许浑、韦庄等等,都曾前来六朝故都游历凭吊,感叹兴亡,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怀古之作,传诵千古。

纵然有“诗人去后江山冷”之说,当时金陵仍不失为一座文化名城。其中李白多次来金陵,有时居留经年,前后吟咏金陵的诗作不下70首。怀古伤今,对壮丽山河、六朝旧事寄情深深,还于“安史之乱”后力主迁都金陵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都坦诚述怀,终至因此而获罪,流放夜郎。

唐末藩镇割据,争战不休,又造成北方“五代”、南方“十国”的分裂局面。“十国”中建都于扬州的杨吴王国,于南京设置金陵府,定为西都,派徐知浩(即后来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镇守,并重建金陵城池。南京的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再度进入高潮期。公元937年,南唐即取代杨吴,立都金陵,改称江宁府。

南唐江宁府城,位置较六朝建康城故址向南迁移了不少,而把自古繁荣的秦淮河居民、商业区包进了城里,这就是今天闻名远近的“十里秦淮”河段。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比建康故城还大,包括今天南京城中部以南的范围,略呈方形。都城有8座城门,其中陆门5座、水门3座。

南门即今中华门所在,明初改筑,称聚宝门;西门明初改建为石城门,今汉中门市民广场处;龙光门明初改为三山门,今水西门处。此3门都是明初兴建南京城垣,就南唐都城增高培厚而保留下来的。都城北门,称玄武门,今珠江路西段北门桥路边所遗半幅古桥,即南唐时北门外跨濠大桥;东门在今白下路东端,大中桥即东门桥故址。

南唐宫城,在城中部,引青溪之水为宫河,称护龙河;宫城正南门前之虹桥,几经改建,即今之内桥;向南一条砖铺御街,即今之中华路。南唐宫城今已不存,洪武南路一条大道,即当年宫城之南北中轴线,沿此轴线曾布有延英、元、雍和诸殿。后主李煜于宫城偏东建澄心堂,作为藏书撰著之所,诸多传世词作,即出于此堂。

南唐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大部,江西全部和福建一部分,为十国之中最大的国家。立国以后,休兵息民,奖励耕织,境内安定,府库充实,都城江宁也称富埤繁荣。特别是中主李和后主李煜自身就擅长词作,又倡导文艺,都城人文荟萃,文化事业有后世称颂的成就。

词兴手唐而盛于宋,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素称词家绝唱,承唐而启宋。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评价:“温飞卿(即温庭筠)之词,句秀也;韦端己(即韦庄)之词,骨秀也;李重光(即李煜)之词,神秀也。”又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拓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南唐金陵翰林图画院集中了一批卓立当世的画家,阵容壮观,成就不凡。现在北京故宫博物珍藏的《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江行初雪图》,就分别出于画院的周文矩、顾闳中和赵干笔下。江宁人王齐翰于画院所作《勘书图》,后人评论深得“曲尽形神”之妙。

画卷上有李后主“建业文房之印”和宋撤宗以“瘦金体”书法所“勘书图,王齐翰妙笔”,苏轼、苏辙兄弟也各有题记。

此画现由南京大学收藏。赵宋兵破南唐都城时,宋太祖赵匡胤一再命令宋将曹彬、潘美不得破坏江宁人文景物,而将南唐宫禁宫署藏书6万多卷和画院的画家、作品尽行往开封,人于朝廷。

南唐的词和绘画对北宋的影响,于此可见。李后主继位时,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取代了北周称宋帝。李煜这位文坛骄子、词家魁首,可惜“误为人君”,他填词自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几曾识干戈?”直到当了俘虏,赵匡胤也说他:“若以作诗功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

”李后主被带到开封,当了个“违命侯”,终日以泪洗面,可提笔作词,仍不知忌讳,直抒亡国之痛。

北宋统一了全国,文化重心也继经济重心之后,移到了东南。位居长江下游中心的江宁府,地位更显重要。皇子赵祯曾被封为王,以江宁为国,又兼江宁府尹,继位后,即为仁宗皇帝。

他历派亲信重臣镇守江宁,其中就有清官包拯。后神宗时王安石三任江宁知府,其间两度从知府出任宰相,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终老于城东半山园。推行新法时,他和苏东坡是政敌,退居后,却与来访的苏东坡共饮忆旧事,倾心说兴亡,传为佳话。王安石在江宁颇多怀古之作,“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的优患常透于晚年作品。

至金兵掳撤、钦二帝,高宗仓皇渡江,赵宋江山只剩江南半壁,史称南宋。江宁府由高宗亲笔改名建康府。他曾下令修缮建康城池和设立行(就南唐旧宫改建),可就是三度幸临,却不愿定都于处于抗金前哨的建康。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渡江,建康留守杜充丢下十几万军队,临阵投降。

当时,岳飞还是他手下一名中级军官,带领部队退守建康周边山地。次年,岳飞和其他爱国领配合当地民军奋勇出击,首战靖安镇(南京下关),再战牛首山,三战龙江湾(下关江边),接连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

南宋时,中国仍是南北对峙局面,先是宋金交兵,而后蒙古铁骑先后踏灭金、宋。

一个半世纪的民族战争中,建康位处前沿,流传下来众多感人肺腑的抗争之作。南京雨花台后来建有一座“二忠词”,纪念誓死不降而被金兀术开膛剖心的南宋建康府通判杨邦和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于元大都的南宋丞相文天祥。文天祥先在建康孔庙大成殿后新建学宫时,为礼堂题额,一反传统,将“明伦堂”改去“伦”字,大书“明德堂”三字,令世人敬重。

两宋,建康府在又一次人口大迁徙中也获得新的活力。城郊开辟圩田,大圩如永丰圩达到5万亩,亩产稻米可达3石,倍于从前。北人南来,稻麦两熟制又应运而生。诗人杨万里描述农田景象:“周遭圩岸绕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手工业也大有发展,丝织、棉织、火器制造业等均称一时之盛。

元代改建康府为集庆路,城中丝织工匠达到两万人,为蒙古贵族所爱的织锦,获得空前发展。

从隋唐到宋元700多年间,中国从统一而分裂,再实现新的统一。分合交替中,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不论经历流血还是不流血,自愿还是非自愿,终于由碰撞而融合。这一历程,在南京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