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传统艺术节目

家乡的贝雕艺术

我生于海上的一个小岛——平潭。因为平潭近海,所以贝壳数不胜数。海鲜可以吃,贝壳就被加工成工艺品啦!

去海滩的路上全是卖工艺品的小店,海风一吹,就有“丁零,丁零……”的声音,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贝壳风铃”了。我想亲手做一个贝壳风铃,于是我先去海边捡贝壳,捡了大半天,只有一两个能用。没办法,我只好跑去向渔民叔叔买贝壳。好半天,我才把一袋贝壳拎回岸上。

接下来就是挑贝壳了,要找颜色好、硬度好、没有缺口的。经过挑选,一大堆的贝壳可用的只有一小部分。我觉得好可惜,阿姨却说:“只有用好的贝壳才能做出好的风铃。”贝壳挑好后,要用点钻机在贝壳身上钻一个小洞。钻洞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否则会把手割破。刚开始我就把贝壳钻破了。很快钻过几个之后,我就掌握技术了。不一会儿,贝壳就全被钻好了洞。这时,阿姨抽出一串透明线,把一个个贝壳穿起来。我学着阿姨的样子一个个穿过,本以为就要大功告成了,却听见阿姨说还要串出花纹。于是她帮我整理了一下,一个螺圆形的贝壳风铃便串好了。可是颜色不统一,阿姨仿佛知道我在想什么,拿出颜料点上紫色……哇!真漂亮啊!

风一吹,点缀着“紫罗兰”的小贝壳乘着海风,“丁零,丁零……”可悦耳啦!我会好好珍惜这串遗留着海风的贝壳风铃。
——————————
我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

信大多数的朋友,肯定有很多喜欢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回想当时柔美凄婉的旋律,有没有觉得那曲调彷如还和缓的在耳旁回荡。那首,不知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

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著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戏曲艺术,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喜欢呢?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欣赏哦!

望采纳!谢谢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