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广东醒狮的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其次,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
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的气势。
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
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当今狮艺,不论是演技或狮头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器材的长、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规限,比赛时间规定在10至15分钟之内,运动人员限定在6至8个,从而使传统狮艺从普及中走向竞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描写醒狮动作的成语

三跪九叩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