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胡伟的简介

胡伟的简介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1957年生于山东济南。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作为叶浅予先生助手,帮助工作。1985年作品《李大钊、瞿秋白、肖红》获国际青年年美展金质奖。1987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日,随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教授从事中日美术比较与古代绘画保存修复研究。1991年获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学位。1995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举办“胡伟展”。1996年获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博士学位。1997年回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破格晋升教授,主持“材料与表现工作室” 。

先后主持国家大剧院艺术工程项目,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概念设计项目,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计划国家重点课题]主持人完成中国古代壁画保存修复专项。获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发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证书、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荣誉证书。独立完成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

任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0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

杨光利的人物经历

1955年 农历除夕生于陕北绥德县城

1973年 12月绥德县一中高中毕业并插队,其间担任民办小学教师

1975年 4月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画学习班,在王有政先生辅导下创作的《学理论》、《上夜校》同时发表在《延安画刊》上。

1976年 7月—1978年初在绥德县农具厂当修理工学徒

1977年 12月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

1978年2月被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录取

1981年2月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毕业,毕业创作《晨读》入选陕西省第二届青年美展和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分别获二等奖,分配到榆林地区文联担任美术编辑和创作干部,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1982年5月《雏》入选陕西省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83年4月—1984年4月历时一年,九易其稿创作国画《喂》

1984年7月《喂》入选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获特等奖,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铜质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5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6年4—5月创作《厚土》,5月入选西北五省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87年5月至年底创作《簸黑豆》,1989年重作

1988年重作《厚土》

1989年6月聘为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陕西片评委,7月国画《沐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2月破格晋升为二级美术师,4月《夜夜孙孙》入选全国第二届当代工笔画大展

1991年2月在榆林星元图书楼举办个展,展出作品40件,山西电视台作专题报道

1991年10月调入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担任美术专业副教授

1992年7月小传编入中国美术馆编纂的《四十年中国美术年鉴》

1993年4—6月创作《翰林马家》,6月《翰林马家》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奖

1994年5月创作国画《炕头》,六月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5年元月调入陕西国画院任专职画家,9月《西安事变》参加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美展,《塔吉克母子》《月夜》《母子》《细雨》四件作品参加全国第10次新人新作展

1996年2月去日本京都、奈良、北海道、扎幌等地参加《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并进行艺术交流,12月《根根和他的姐姐们》入选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年底被陕西省文联评为陕西省第二届青年文艺家“易发杯”获得者及陕西省十佳青年画家

1997年2月去青海塔尔寺写生,5月创作组画《朝圣者》5月20件作品参加陕西国画院新作系列观摩展

1999年1月《喂》《沐浴》、《年华》《月夜》《亲蛋蛋》《厚土》《土香》《塔吉克新娘》《细雨》《翰林马家》《寒食》《编小辫》《炕头》《朝圣者》等14幅作品编入陕西国画院青年画家作品集

1999年2—6月创作国画《中国民工—石工》,9月《中国民工—石工》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1年9月《中国民工—石工》入选全国首届画院双年展,5月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旅行写生

2002年3月去日本京都、东京参加《陕西、日本第21届书画联展》,8月同王有政先生自驾车去甘南藏区、四川诺尔盖写生

2002年2月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3年10月作品《甘南晨曦》入选全国画院第二届双年展,10月出访俄罗斯参观俄四大美术馆

2004年3—6月创作国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7月去新疆写生,8月去太行山、沂蒙山区写生,9月《美丽草原我的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9—10月去陕北写生

2005年2月随中国美术家埃及、土耳其之旅采风团写生,4月古轩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佳作选、陕西卷》收入《喂》《沐浴》《金秋》《炕头》《甘南晨曦》《中国民工—石工》《翰林马家》《根根和他们的姐姐们》等8幅作品

杨光利:发展艺术 要尊重艺术家真实感受

名国画家杨光利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古人说文无定法,绘画亦然。那些过分地教导人家应该怎么画的人,实在让人不太放心。” 传统的言传说教,赋予了绘画创作很多固定模式,注重“怎么描,怎么勾,怎么叠”。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国画家,杨光利对用模式来套生活的理论不太认可。 杨光利说:“发展艺术就要尊重艺术家的真实感受。”他认为,只要有真实感受,就逐渐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画法,到了那个时候,艺术表现样式就最为丰富。 知青岁月,拜师王有政 杨光利出生于1955年,少年时在家乡绥德县城,和父老乡亲一起,几乎每年都会碰到著名画家刘文西来这里创作。虽然年龄小,还搞不清什么是绘画,更不了解什么是画家,但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杨光利成为一名知青,在中学担任民办教师,教的便是美术。 1974年,知青杨光利拉着装满化肥的架子车时,在路边碰到了一群画家在写生,他便停下来盯着出了神。人群中有著名画家王有政,当时是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美术辅导干部,发现了这个爱看画画的年轻人,经过交流,推荐他参加了农民画学习班。从此,王有政成为杨光利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前夕的2009年8月,王有政、杨光利师生合作的画作《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正式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终审,为陕西艺术界赢得了荣誉。 杨光利的整个童年和青年,都在陕北高原的农村度过,长期的农村经历和厚重的黄土情结,为他提供源源不断创作思想。他的现实主义国画,多取材于陕北农村的人物。 “我画的其实就是我在农村的这些年。当你对这些生活很熟悉、很热爱时,就非常想表现出来。”杨光利说。 恢复高考后,补学院派创作技法 1978年恢复高考后,杨光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国画创作。考入美院后,面对学院派的创作技法,杨光利一开始很不适应。 将艺术作为终身事业要远离喧嚣 很多人会觉得艺术品有时候离大众太远,太高端,看不懂。杨光利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雅俗共赏,用他的话是“童叟无欺”,是大家都能喜闻乐见的。不管是任何事物和创造,如果不能给社会和人类提供精神产品,是没有价值的。“看不懂有什么价值呢?比如,很多人看不懂艺术品时,会被艺术家或其他人说成不懂艺术。这种想法我很不能理解。”“艺术一下被包装得朦胧了,让人不懂了,我认为这很荒诞。” 现在不少的年轻艺术家耐不下性子。杨光利表示,作为艺术家,要向着目标去坚持,如果浮躁,就难以走得长远。 杨光利有一方印章用了近20年,上面刻着“寂寞之道”,他说:“将艺术创作作为一项终身事业时,要沉默、远离喧嚣。” 寄语九城联展要给年轻画家创造有利条件 “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由华商报联合其他八家主流媒体联合主办,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全程特别支持、西安美术馆协办。西安欧亚学院为唯一合作院校。杨光利说,九城联展作为报界举办的大规模的书画展览,是陕西美术界的大事件,是对繁荣文化事业、特别是绘画艺术事业的有力推动和促进。希望报界多加关注,特别是要多加支持后辈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更好的创作条件。 “曾经面对的真实鲜活的生活,忽然对象转变为一个个冰冷的石膏像。觉得是个死东西,没有交流,所以怎么也画不好。”在正统的教学条件下,杨光利觉察到,之前缺乏绘画技术的专业训练。 但是杨光利认为,创作前,首先还是要有生活经历,然后再充分运用学习到的创作技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杨光利对“先通过系统的美术专业学习,画法专业起来后再根据自身感受来进行创作的路子”也是认可的。但他同时强调:“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的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创作技巧,就容易学呆。而一个有生活热情的人,经过了生活的锻造,再去补了技术的课,就很容易成为画家了。” 杨光利说:“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升华,升华则需要表现时的技术提升,但不是全部。”所以,杨光利从农村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感而发”,再到美院经历大学的“技术巩固”,再回到农村的“再感而发”,最后创作出了一一幅幅经典的画作。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