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表演 >正文

柳燕图赏析及意思?

一、柳燕图赏析及意思?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南宋时期,许多花鸟画家的作品呈现出精致、工细的特征。尤其是画家以摄情见长,以传神之笔,为后人流下了许多见情见趣的佳作。

毛益是一位有特点的画家,他的花鸟禽兽画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作品多流至海外,故国内少见。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柳燕图》团扇是毛益的作品。该图画湖水荡漾,柳絮飘曳,几只燕子呢喃于枝头。采用的边角的构图,表现手法疏放,与传为他的《蜀葵游猫图》、《萱草游猫图》的精致、细腻有所不同,这也说明他的表现 手法并不都是一个样式。

二、北京藏本的《洛神赋图》与辽宁藏本的图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有两个藏本呢?

北京藏本和辽宁藏本的图不一样,因为《洛神赋》原作文章和图画都是传世名篇,所以历来仿品甚多。

首先,是北京和辽宁各藏版本的不同之处。

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有三本,简称为北京甲本、乙本和丙本,其中甲本被乾隆皇帝定为第一卷;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本,被乾隆皇帝定为第二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基本画面一致,人物形象上相似,但景物有繁简之分,是宋代人所描绘的摹本;辽宁省博物馆的《洛神赋图》从藏印来看,是由南宋高宗年间的宫廷画师临摹而成,布局造型基本一致,景物也大体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辽宁省博的《洛神赋图》采用图文结合法,即在每一段画面旁边都会题写上相对应的赋文,让赋文作为画面的引导释义,使人一眼就能看清画面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而故宫的藏本是没有附诗赋说明的。

另外辽宁省博的《洛神赋图》前面缺失一段,现存卷首为之后补画,故宫所藏就没有这个缺失。

其次,《洛神赋图》为何有如此多的摹本。

《洛神赋图》原是东晋顾恺之的名作,是根据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描绘而成的人物故事画,内容讲的是曹植在洛水边邂逅女神宓妃,两人互生情愫,但因人神有别,最终只能分离。

而顾恺之所描绘的《洛神赋图》,主要分为三部分,刻画了主人公和女神相见、相识、分离的过程,再现了原作故事。

《洛神赋》文章辞采华美,是辞赋中杰出的作品,原本就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而顾恺之是历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家,他所绘的《洛神赋图》巧妙地将曹植的文字转化为画面,一跃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因而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洛神赋图》都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所以历代以来为世人所重,临摹的人多,摹本也就多了。

此外,关于《洛神赋图》的摹本,现今海内外尚有九种之多。除了以上故宫和辽宁省博的四本外,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本,称为台北甲本、台北乙本;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两本,称为弗利尔甲本、弗利尔乙本(白描);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的一本,称为大英本(设色)。

《洛神赋图》大多为宋摹本,也有明代摹本,如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白描本。但虽然看起来《洛神赋图》有很多版本,却没有一本是顾恺之的原作,其原画已失,现存的都是后人临摹,而其中,以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摹本最为接近顾恺之的原画艺术,也是研究的重点。

北京藏本和辽宁的藏本图是一样的;因为现在主要传世的其实是宋代的四件摹本 ,分别收藏在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辽宁省的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确实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洛神赋图已经被分割成两半了,一个藏在了北京,一个到了辽宁。

《洛神赋图》存世九个版本,学界多认为故宫甲本和辽宁省博物馆的藏本是临自同一母本的宋人摹本,画风有六朝遗韵。母本应当创作于公元6世纪,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未有确论。

洛神从《诗经》的蒹葭苍茫和《离骚》的万千云气中浮现,带着对美的无限向往,却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东方审美的底色,也为中国绘画带来了第一缕灵动的微风,吹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高宗乾隆的题跋“子昂常画马……”的意思,谁请解释?

《二羊图》,纵25.2厘米,横48.4厘米现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2113馆。画幅左侧自题:“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5261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子昂。”钤“赵氏4102子昂”、“松雪斋”二印。画心上方又有乾隆皇帝于16531784年御题,曰:“子昂常画马,仲信却求羊。三百群辞富,一专双性具良。通灵无不妙,拔萃有谁方。跪乳畜中独,伊人寓意长。甲辰新正属月,御题。”钤“古稀天子”、“犹日孜孜”二印。

四、中国古代兴起佩玉之风在什么时候?

《礼记玉藻》讲:“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人问子贡,人们为何重玉而轻石,是否玉少而石多?子贡去问孔子,孔子答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guì音贵),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许慎《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sai音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以统治阶级都有佩玉,佩有全佩(大佩,也称杂佩)、组佩,及礼制以外的装饰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冲牙等组合。其组合方式,宋以来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考证和推测,由于佩制失传已两千余年,至今仍难以定论,郭沫若先生考证了1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出于洛阳金村,全长约42厘米的战国金链舞女士玉佩,它以金链贯穿玉质舞女及璜、管、冲牙等组成佩饰。两舞女短发覆额、两鬓有盛,衣长曳地,博带,各扬一袂于头上作舞。冲牙为双首龙形,佩末端悬龙形双璜,此佩可挂于颈部垂于胸前。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制器偏重保守,而玉佩尤关于礼仪,举凡奇风异俗必不易采入。此玉佩以霓龙为冲牙双璜,足征其保守;而以长袖盛之舞姬为双珩之饰,尤足证此种习俗必已成为礼节而失其奇异者也。”(《金文丛考》“释亢黄”)。战国全佩在河南辉县也出土过两件,于玉瑗上悬挂左右两个珩,左右珩下各挂一个璜,中央从瑗上直接悬挂一个冲牙,垂于珩和璜之间。以上出土的全佩,与《三礼图》等书所画全佩形制并不相符。1992年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的整套玉佩,与《三礼图》所述差距更远,说明儒家关于服装礼制的论述,很多主观成分。

组佩是将数件佩玉用彩组串联悬挂于革带上,春秋战国时期佩是如何挂法,文献记载也不具体,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战国墓出土10件组佩彩绘俑,给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形象资料。是组佩彩绘俑中的4件,其中1件高64厘米,身穿交领右衽直裾袍,宽袖,袖口呈胡状,饰菱纹缘,腰悬穿珠,玉璜、玉璧、彩结、彩环组佩,后背腰束黄、红相间的三角纹锦带,衣襟内露鲜艳的内衣,气度不凡。这组彩绘俑不过是执事人员身份,组佩形制简单,通过它们可以想象佩挂琳琅的墓主人该是何等风光!湖北江陵纪南城武昌义地6号战国楚墓出土彩绘偏衣木俑,在胸部以下左右各垂挂一组玉佩,于玉璜间有方形圆形玉相隔组合。属于组佩之类。

装饰性玉佩包括生肖形玉佩,如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纹佩等,这类玉佩比商周时期细腻精美,逐渐演变为佩璜和系璧。更为精巧绝伦的则是镂空活环套扣的玉佩,例如: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玉4节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系由3个透空的活环套扣连,可开可合;3个活环上饰有首尾相连的蛇纹,4节佩皆镂空,饰有不同姿态的龙和两头龙,最上面1节有穿孔可系佩挂。同墓出土的玉多节佩,通长48.5厘米,最宽8.5厘米,全器可分解成5组,插榫接合后可成一器,接合后可展可合,共26节,均由活环套接。其中有4个活环套由金属材料的接榫插接而成,可以拆卸。有8个环套是镂空的,不能拆卸。通体饰有龙纹和勾连纹,精巧无比。这两件玉佩均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1件玉4节环套佩,作群龙相蟠。1978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中山国王陪葬墓出土三龙环形玉佩,径6.4厘米,三龙透空雕镂,作侧身回顾状,极为玲珑活泼。由河北省文研所收藏。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出土两件玉佩,1件为镂空龙凤合体形佩,高11.5厘米、长21.4厘米、厚0.9厘米,身躯作〓形回转,两端一为龙头,一为凤首。身上饰有凸起的纹,腹部有穿系用的圆穿。另1件为青玉镂空两头龙凤纹佩,横宽15.4厘米,高6.8厘米,厚O.3厘米,在卧弓形双头龙腹下空间,填饰柔美的双凤,粗细对照,更具韵味。这两件玉佩现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简单解释:

佩玉

pèiyù

[jade weared by baron]∶贵族身上所佩戴的玉器

[wear jade article]∶佩戴玉器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