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风采 >正文

瞻仰遗容起源?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仪。

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大礼议事件,为了礼仪之争,有不少的官员掉了脑袋,或者流放。可知有多注重礼仪。

礼仪之中丧事更是重要。在丧礼之中就有捧遗像这一项。

画像自古就有,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楚平王画伍子胥的画像悬于各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典故。王昭君没钱贿赂画师,她被当成了丑女嫁匈奴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至于遗像几时开始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说是春秋战国,也有的说是西汉汉武帝之时,因为汉武帝看着李夫人的遗像独自伤感。在李夫人临终之前不能看,只能看她颜值最盛的画像而伤感。于是传到民间,就开始使用画像以追悼先人。

明代刻画历代美人像李夫人画像

不过可以知晓的是遗像的做法自汉末已经开始了。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仓慈是个好官,他死后,老百姓和官府中人悲伤得好像是死去了亲戚一般,便画其相貌,以作哀思。

历史上有名的大帅哥潘安也可以找出有关遗像的:《文选潘岳》:“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

在三国,蜀国灭亡之时,雄哉北地王刘谌就在祖庙对着汉昭烈帝刘备的遗像和灵位哭诉,随后自杀殉国!

1994年版三国演义蜀汉灭亡刘谌殉国中的刘备画像

北地王刘谌自刎

由此可知,遗像以寄哀思的作法起码在汉代已经开始,不但是朝堂,就连文人墨客也是如此。

到了隋唐时期,画像技术深入到了民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遗像开始上祠堂,并且在全国普及开来,那就是宋朝的时候,尤其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把很多汉人的习俗给带到了南方,其中就有遗像寄哀思。

把过世先人的遗像请到祠堂的,最为普及的就是北宋时期,人过世要有遗像,还得上祠堂悬挂着,让后世瞻仰,祭祀祖宗。

所以丧事使用遗像的普及有记载的就是北宋时期。

砸水缸的那位司马光还曾经在《书仪》中很不爽这一习俗,为方便阅读,笔者直接现代文:

”女人在世的时候深居于闺门,出去就是坐轿子,或者是掩盖其面容。到了死的时候,又怎么可以让画师直入深室从而执笔来看着死者容貌来画相呢?这是极为不符合礼法的!“

好吧!这就是古代的男女大防,也表明了人死了,在北宋时期,男子一般会有画像,女子就得请画师到遗体前来立即执笔作画。

司马光

南宋的那位声称:“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在《朱子家礼.丧礼》中,则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司马光,甚至表态过去的礼仪中并没有“遗像”的这一要求啊!怎么能让画师看着女死者的容貌来作画啊?

官方也承认司马光和朱熹的,尤其是明朝,朱熹是老朱家的,当然也是以《朱子家礼》而行。

只是官府让民间实行,民间却不理会,依旧是丧事之中必有遗像。

在《金瓶梅》中就有西门庆西门大官人寻来画师,画死去的李瓶儿画像从而以供他瞻思芳踪。

所以官方禁不了,这丧事中有遗像就成了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有史册所载的汉末已经有了画像为遗像,那么起码传承了两千年。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