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风采 >正文

你怎样看待那些通过摆拍策划而获奖的摄影作品?

答:

什么是摆拍?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2014年3月,第三届阿联酋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在迪拜揭晓,中国摄影家周抚阳凭借《山村学校》获得全场大奖并捧回12万美元奖金。照片获奖公布后,在中国摄影圈引起了热议,各种指责此起彼伏,主要指责作者摆拍,还有指责阿联酋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组委会,更有大V指责作者抄袭,好不热闹。

2019年3月马来西亚摄影师Edwin Ong Wee Kee,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位越南母亲的感情,她的言语障碍并没有阻止她对孩子充满希望和唤起一种力量感。作品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打动评委,一举拿下12万美元的全场最高荣誉。

获奖信息公布后再次引起中国以及世界摄影圈的热议,甚至还有与作者一起拍摄获奖照片的人公布了摆拍时的照片,来证明这副照片的摆拍事实。

针对摄影圈的热议,阿联酋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组委会给予回应: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摄影比赛,并不是新闻摄影比赛,所以将这张照片评为最优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则。

这也算是回答了中国摄影圈对当年中国摄影师获得12万美元大奖的疑惑了!

符合规则,就是合理!

如何看待通过摆拍策划获奖的摄影作品。关于这个问题得从什么角度来看?如何定义摆拍?

以我们常去的摄影创作基地为例,福建的霞浦,河北的坝上,桂林的漓江,等等。这些地方已经成了摄影采风团必到的地方,每到一地,天一亮拍摄地早以是人山人海了,长枪短炮一起对着要拍摄的地方,就等着太阳出来,准备好的渔家女,放牧的马匹,钓鱼的老汉及鱼鹰一齐出动,此时此刻,听到的只有相机的快门声了。这是摆拍还是历史的再现?

还有我们有许多失传的民俗,现在通过挖掘整理再现的表演是摆拍还是历史的再现?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要把恢复性的再现似为摆拍。这应该是一种传承。而应对那些违背历史规律,违反人们生活习惯刻意渲染画面的行为似为摆拍或者叫造假。

通过摆拍的摄影作品获奖怎么看?首先讲,你的摄影作品征集是怎么要求的,有没有明确要求,有要求的按要求办。恢复历史的再现的摆拍,我认为不应该影响获奖。二是要分清什么是历史的再现,什么是摆拍,什么是造假?我个人认为,历史的再现,适度的摆拍不应影响获奖。造假是坚决不能允许的。三是不要把摄影与记录混为一谈。就是记实摄影也需要摄影师进行策划和必要的摆拍,拍什么,不拍什么,什么时间拍,如何拍都需要摄影师认真的思考、策划才能完成,而不是事件的简单的记录。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标准是什么?

一.技术标准

也就是看您是否正确的掌握了照相机的基本操作。分析方式如下:首先,画面中的影调是否丰富、层次是否分明、质感是否强烈,清晰度高不高,有没有出现焦点不清。其次,画面中较亮与较暗部分的影纹可不可以分辨出来,以黑白人像摄影为例,主要看得是衣服的褶皱是否清晰可见。以彩色风光摄影为例,主要是看画面中色彩过度的细节部分,因为就算再强烈的反差也会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如果将摄影曝光同时也作为摄影造型规律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来考虑的话,仅仅用技术标准来评价是片面的,还必须有一个艺术标准。

二.艺术标准

首先,要看作者对画面元素的掌控能力,也就是对于构图及光线的把握。其次,主题明确是否明确,能否让受众能够读懂摄影者想要传递的信息,这里包括创作思想,创作意图及创作情感等。最后,要看要看作品内涵,能否渲染环境及气氛让受众融入到作品当中去,能否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成功的引导受众去思考。

首先我觉得衣服摄像作品好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打动大多数人们的内心?因为大家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拍摄出一张真正完美的摄影照片的话,他肯定会,符合大多数人们的一刻审美要求,或者是能够达到大多数人们的一个思想跟他们的思想达成一个共鸣。这样子,大家的感受都是差不多的,会一致的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就是好的。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情感或者是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反正做到让所有人喜欢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也有不让人喜欢的地方,所以说达到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一个,前提,我觉得就是特别不容易的一张摄影作品。

我觉得拍摄出这样一张照片,是特别不容易的,因为你需要要,达到大多数人们的一个,审美,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穿大出自己,想表达的,有很多照片,作者的想表达的意图,和,读者们看到所获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想做到,你想表达的内容,恰好是读者,能看懂的内容容。这样一个效果也是特别不容易的。所以说我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展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些,摄像师们,他们可以抓住大多数人们的一个,审美也了解大多数人都是怎么想的?

所以才会出来优秀的照片,供我们欣赏,跟我们进行一些反思,或者是更多思考的一些空间。衣服优秀的摄影作品,有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些方法,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可能都会有所影响。影响力特别强的。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标准是什么?我所认为的“好的摄影作品标准”:

在201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十六届国展上,摄影作品被分为三类:纪实、艺术、商业。不同门类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纪实类作品是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再讲艺术性;艺术类作品就是强调艺术性,真实或不真实无所谓;商业类作品是既要真实又要有艺术性(还要满足委托方的审美观)。如果你是拍纪实的,你要一个艺术类的摄影师来评价你的作品,得到的评价可能会低于作品本身的成就;就算你要同一类别的摄影师来评价,由于每个摄影师的艺术观点不一样、擅长领域不一样,有人认为摄影是做“加法”,有人认为摄影是做“减法”的,有人擅“风光”,有人长“时尚”,有人喜“客观、真实”,有人好“主观、艺术”,你从他们那里得到的评价也可能不一样。因为在中国一直都奉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法无定法”,所以评价一张摄影作品是否优秀,在中国一直都难有标准答案。

1 首先看思想。“如果一张照片上所有的东西你都认得,从技巧的角度看它拍得也不差(但也谈不上优秀),但除此之外你读不懂这张照片在说什么,那么拍摄它的人离“摄影艺术家”就不远了。”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是许多人看艺术作品的感受!

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它可能表现在构图上,但更多的表现在理念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上。有深度、有厚度,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摄影达到一定的境界,你的图像就是你的思想、你的价值观。别人读不懂,或许是他的思想没与你共鸣,或许是他的价值观与你不同!这都没关系,关键是你的图像有没有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观点、一种情怀,有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有独特立场、独特态度、独特观点、独特情怀,有你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

下图是2018年尼康国际摄影大赛创意奖获奖作品,影像很简洁,只是把“一只手枪状的手指变成了一个枪口。”作者(法国摄影师Laurence Soulez)这样解读这幅作品:“我这张照片,目的就在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事实:战争还在。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这幅照片,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挑起人们的反思:不要让因为战争而离开的人走的不明不白!”

下图是2016年“荷赛”的年度照片《渴望新生》。

这幅作品拍摄于于2015年8月28日,一名叙利亚难民男子正将自己的孩子送过边境的铁丝网。

来自澳大利亚自由摄影师 Warren Richardson为拍摄这张照片,他和难民一起在边境上露营了5天,当他拍摄这张照片时,已是第六天凌晨3点,所有人都精疲力尽,但此时却迎来穿过边境的良机,为了隐蔽他不敢使用闪光灯,只能借助月光拍摄,作品虽然虚焦、虽然模糊,但作品却十分契合“荷赛”精神:永远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出声音。

2 其次看稀缺程度在中国,不知道摄影界“法则论”的人不多,什么三分天下、黄金定律、引导视线、框架构图......等等举不胜举,很多摄影人也是在这些“法则”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中国充斥着许多按照这些法则创作出来的“作品”。

在中国还有一个“中国式摄影”现象:一两百人或三四千人在某个团队的组织下,对着某个场景(一般为伪民俗表演)机枪扫射般地进行流水线式拍摄。这样的拍摄一天连一天、一月连一月、甚至一年连一年,“你有我有大家有,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现在还有大批的中国摄影人,乐此不疲、朝圣不断。

我们常说:如果一幅摄影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这幅作品八成是失败。用以上两种方法创作出来的标签化、概念化、同质化的照片会“千人一面”吗?别说”千人一面“,”万人一面“都可能!“万人一面”的作品是作品吗?不是,它们只是数码垃圾。

英国著名摄影家迈克尔.弗里曼说过,一幅好照片要给人以陌生感。陌生到你没看过,陌生到你没想过。好作品,绝不模仿!绝不雷同!

下图是第十二届金像奖得主朱汉举的作品《精灵》

这组作品获得的评委会推荐语:《精灵》利用象征月夜的蓝色以及特殊的荧光效果,将现实维度的时尚人像,转换成为了超现实维度的夜之精灵,从而将影像从现实的世界,引入到了一个“神话”世界,让图像借助符号升华为特定的象征。这一语言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过程,商业摄影的价值即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无论在影像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在视觉语言的转换关系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3 其三看技巧。可看的技巧有前期的,也有后期的。前期是基础,是发现美;后期是锦上添花,是创造美。打个形象的比喻:前期拍得好、有技巧,后期就是在丝绸上绣花,前期拍得差、少技巧,你后期可能就得在麻袋上绣花了。

在前期,拥有一双慧眼和娴熟拍摄技巧,你就离成功更近。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发现,所以首先你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到”。摄影是门技术活,看到了还要能抓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到”,这就需要娴熟的拍摄技巧,这其中包括瞬间的抓取、光影的捕捉、画面的取舍、现实的反思等。

在后期,要拥有精湛的图像处理技巧和成熟的图像编辑技巧。很多人都有重前期轻后期的毛病,常言“我的片子都是直出的,无后期”,以标示自己的前期技巧。其实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就是后期技术,只是因为现在的数码后期技术,比以前的胶片暗房技术强太多,从而派生出新的的摄影流派,许多人仅凭超强后期技术足以弥补甚至超越前期拍摄技巧,让拥有娴熟前期拍摄技巧的老法师们,有点难以接受而已。还有一些人有重拍摄不重视编辑的毛病,不会讲故事,不会拍专题,不会专题摄影的构思与表达,不会专题摄影的版面设计。

个人认为:只有前期、后期都重视技巧,才能完美演绎美!只有前期、后期技巧完美结合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当然前期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需后期也行)。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