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术 >正文

中庸美术馆(中庸美术馆的观看内容)

一、中庸座右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二、中庸注解?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的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这种性格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不成功,还会有哪种性格能成功?

三、中庸原文?

中庸的原文如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中庸字数?

《中庸》总字数:3568字(算标点4463字)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五、孔子中庸名言?

《中庸》由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一、君子诚之为贵。

  正人君子把诚挚坦率作为可贵的东西。

  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这句话意在说明不能把失败归结于外因,而主张责己,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事先有准备。立,成功。一切事情预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能接近仁义,了解耻辱就能接近勇敢。孔子这里指出了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好学、力行、知耻。

  五、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中庸之道离人并不遥远,只是人们在修道过程中故弄玄虚,使得道远离了人。“道”是众人之道,它不是脱离人群之上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超脱于人世之外的不传秘法,它从未尝远离过人,一直伴随着人周围,只是人们自己不愿意去修道罢了。

  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这句话讲的是关于治学求进的道理。

  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人们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但是,我们怎样做到“中和”之道呢?内心要平和,心态要坦然,不为外物所动。不说让别人尴尬的话,不做令自己懊悔的事,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八、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这句话说明人要有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精神。

  

六、中庸值得读?

很值得一读。

《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

《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中庸齐家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就是以折衷、谦和的态度和手段,不走极端,认为处事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事事恰到好处,人人各得其所,这样就无顾此失彼之弊。

千百年来,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处世法则,千百年已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之所以能把学问深入到普通百姓,就在于孔子认为“下学而上达”,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平易亲切,自然能上达。是人皆可以下学、可以与人共知的。只是认识水平不同,见识结果也各不相同。

八、中庸笃实思想?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九、中庸中写道?

《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论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庸》写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中庸的含义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适中,无过无不及的意思。《三字经》对中庸进行了论述为:“中不偏,庸不易。”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适中的意思,不易是不改变的意思。即中庸就是坚持适中,不偏不倚。中庸二字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我们做人要平庸,不要太高不要太低要在中间做事;中庸二字其实更是说让我们做事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我们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要做到适度、做到恰当、做到精确。要做到这一些其实也都是要以修身为本,只有我们自己做好了那么心中才会有这么一把衡量的标准尺,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好,何谈做事?

中庸有三个主要原则,一个是慎独修身,是对自己而言。《中庸》写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二是忠恕宽容,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方式。《中庸》写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

三是至诚尽性,是中庸的完美境界,是对整体而言的。《中庸》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从而发挥众人和万物的本性,使整体繁荣。

十、中庸怎么背?

如何快速背诵《中庸》,基本步骤如下:

一、正确朗读全文,无不识字。不识字,要查字典。

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意思。可参读白话译文。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朱熹把《中庸》全文分为三十三章。基本可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全文中心思想,对中庸进行定义。第二章至十二章,引用孔子说到中庸的话,中庸至德却难行。第十三章到二十章,主要从修齐治平等方面讲如何行中庸之道。第二十一章到三十三章,主要讲修行中道最为关键在于心诚,至诚如神。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顺序每章背诵。对于二十章,可分段来背。

五、每章各提两个关键字如下:1天命、2时中、3鲜能、4行明、5不行、6大知、7予知、8服膺、9可均、10问强、11素隐、12费隐、13不远、14素位、15行远、16鬼神、17大德、18无忧、19达孝、20问政、21诚明、22尽性、23致曲、24前知、25自成、26无息、27明哲、28自用、29三重、30敦化、31至圣、32至诚、33尚炯。利用数字代码勾连法背下这三十三个关键词,然后再回忆每章具体内容,背诵出全文。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原文如下

第一章 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鲜能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行明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