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术 >正文

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建筑寓意

一、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建筑寓意

为了突出福林文化的特点。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入口就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形建筑,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木制屋顶的结构,又有现代建筑的设计感。

第一个展厅就是当年最初地下文物的发掘现场,所以从此处是不能拍照的,大致就是田井形的考古方格,有考古人员的蜡像等现场还原。

到这里基本就会理解为什么展馆会做成半露出水面的屋顶造型,具体我后面再集中分享。

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所以进入展馆,参观路线就是逐步深入地下的感觉。很有地宫探秘的感觉。又好像沿着时光隧道,穿越到远古时代。

作为“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广富林遗址发掘的文物年代,覆盖了从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两汉时期。不止证明了上海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文化特征

广富林文化,具有河南的龙山文化的很多特征,又吸收了浙江良渚文化的特点。所以考古专家认定创造了广富林文化的这批先民,是由河南南迁到此,受南边的良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看来远在四千多年前上海就是移民城市,到近现代,上海海纳百川地吸引各个地方文化荟萃而成的海派文化,这算是很有意思的传承。

二、作文游龙岩博物馆

又是周末了,周一至周五虽然谈不上阳光璀璨,但也风和日丽,无奈一到周六,老天就迫不及待的变脸了,依然如上周末般风凉水冷,虽不至于暴雪但也是阴雨绵绵,天空就像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滴滴答答下了一整天雨呀!真扫兴,但我仍然斗志昂扬,今天我的目的地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China,是于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并于2012年3月迁入现在新设计的场馆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弘、庄严大气,又不乏现代、新颖;她的前身是1912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于国子监设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至今日刚好100周年。能在她诞辰100周年之际来到这里,真是我的缘分和福气。可能今天天气不好,并不是很多人,而且我提前一天预约过,所以根本不用排队就进去了,这里的安检好严格的,我感觉比机场的安检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近可能由于18大吧,北京安保工作做的很细致,地铁都需要过机检查行李的,我今天在地铁里面还看见了警犬。博物馆很大,有四层,分南北两边,主要展厅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青铜展、瓷器展、雕塑展、近现代绘画展、古钱币展、古代佛造艺术展、水下考古成果展、新西兰玉器摄影作品展、非洲木雕展等,我从上午11:30开始看,一直到闭关前半小时16:30,还是剩下一个大展馆“古代中国”没有看,足足逛了五个小时,爽呀!既有国之重器的文物宝贝,也有很多建筑、绘画、雕刻、雕塑等多个艺术展品,简直是一场文化的大餐呀,看的我都忘记了肚子饿,早上只吃了一个早餐进去,看完才出来吃晚餐,才感觉到非常饥饿了。其中最喜欢就是青铜器展和复兴之路了。看见远古时代出土的绿迹斑驳的各种青铜制品,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原始而庄重,中华民族之泱泱底蕴就是从这里开始奠定的呀;复兴之路则昭示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01年中国最落后最屈辱最苦难的一段历史。清朝后期闭关锁国,列强趁虚而入,用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不断发起侵略战争,战败、割地求和、签订屈辱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中华被各国殖民、割据,那曾经是一段多么痛苦的历史,而后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不断探索救国救世的道路,从义和团到太平天国,从百日维新到洋务派的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马列主义,这其中经过了多少挫折和痛苦的磨练呀。看的我不由深深沉思、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从历史的沧桑中我看到今天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来之不易,也为那个时代的人而骄傲,他们前赴后继为了中国的未来而不断探索、都是国之脊梁,为世人所敬仰呀!回顾历史,我心情沉重;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忆这段历史,真正的担负起今天时代的历史使命,可能今天我们只是会赚钱,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早就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延续民族的精神所在,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悲哀,抑或本时代本该如此。也许我希望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希望参与那场救国救难的斗争中去,生的渺小死的光荣。一颗怜悯的心,一颗慈悲的心,一颗敬畏的心,我想是现代这个物质社会我们所需要培养的,而从来历代社会都是不能磨灭的民族精神。从博物馆回来,真是好好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看老师们就应该带学生去那里上课,图文并茂、资料齐全、又连贯又权威,另外这里文化艺术浓厚,多看看,多学习总能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和艺术造诣吧,实在上不去层次,熏陶一下总是好的。毕竟国民素质有待提高呀!发现现在俗人越来越多了,几乎面目可憎了!所幸,我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博大精深、受益匪浅,明天继续来,继续徜徉历史的波涛,艺术的海洋,超级爽!

三、白鹤亮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水下博物馆”的原因是:

应该是白鹤“梁”,那是在长江上的一处文物古迹。是古代的水文观测站。上面雕刻了史上历次水文观测的记录文字,这些文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

四、什么是“吴川古沉船”

宋代古船“南海I号”打捞出水吸引了世人诸多的关注,而距“南海I号”所在的阳江海域不到200海里的吴川吴阳镇沙角漩海域,也沉睡着一艘古代沉船。据1988年出版的《吴川县文物志》称,“该沉船未作打捞清理,积沙之下遗存情况不明”。这是一艘什么性质的古沉船?国家有关部门为什么至今不对它进行打捞?

昨日,曾任吴川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退休干部陈图璋,向记者回忆了当年陪同由国家、省文物部门组成的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沙角漩海域古沉船实地调查、探摸的经历。“专家向我们透露,如果古沉船有打捞价值的话,国家将会在当地建座古沉船博物馆,展出古沉船和船上珍贵文物,供世人参观……”如今,专家们说过的话在不远处的阳江变成现实,陈图璋谈及当年颇为感慨。

“考古专家和我们交换意见时说,不排除是艘唐代沉船。”

1982年吴川开展文物普查的时候,陈图璋担任文物普查队队长。据他介绍,在文物普查中,他们在吴阳镇沙角漩寮东村对面海域上发现一艘古代沉船。同时,还征集到渔民在沉船上取到的铜柱、铜钉、铜片。

“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艘古代沉船是否有价值,毕竟在这方面不是很内行。随后向上级有关部门的专家电话汇报了这么一回事,接着又在吴川文化馆举办了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陈图璋介绍说,“到了1985年,省举办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吴川沙角漩古沉船简介及实物展出,引起考古界专家学者极大关注。”

陈图璋回忆,省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后不久,省文物考古队队长朱菲素来到吴川,在他们的陪同下专程到沙角漩寮东村考察。“考古专家和我们交换意见时指出,这艘沉船的铜钉是方头,而洋船的钉是圆头的,可以肯定这是一艘中国船;根据古书记载,我国唐代船只底部都用铜片包裹,这船也如此,因此不排除是艘唐代沉船。”

陈图璋接着介绍,1988年6月,国家文物局会同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水下考古调查队前来吴川,对位于沙角漩的这艘沉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探摸,湛江、吴川有关部门全程介入。几天的水上作业,考古调查队在沉船上取到铜柱、铜钉、铜片、船板和大石块。从沉船上发现不少大石块可以推测到,这是置于原船底部的“食水石”——大有可能是艘用于商贸往来的商船,卸货后返航,船工们为使船身不至于太摇晃,故放置不少大石块,然而在沙角漩还是逃不出灭顶之灾。一块边长约20厘米的船板上面长满珊瑚,百孔千疮。过去,因时有渔民潜到船上寻宝,船体部分遭到人为破坏。而沉船位于漩涡中,打捞也是一件困难事。

“当年专家所言在阳江变成了现实。”

“当时,专家向我们透露,如果古沉船有打捞的价值的话,国家将会在当地建座古沉船博物馆,展出古沉船和船上珍贵文物,供世人参观。”陈图璋回忆时不掩饰当年曾对沙角漩古沉船寄予期待。他感慨道:“没想到当年专家在吴川所言,如今却在不远处的阳江变成了现实。”

采访中,陈图璋对记者说:“在发现的时间上‘南海I号’比吴川沙角漩古沉船早,但前来探摸的时间是沙角漩古沉船比‘南海I号’早。我估计,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对沙角漩古沉船探摸后认为价值不大,再前往阳江海域对古沉船进行探摸,如果沙角漩古沉船价值大的话就该是‘南海I号’,阳江海域古沉船是‘南海II号’了。”

自1988年6月的那次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组成水下考古调查队进行探摸后,沙角漩古沉船又像千百年来一样继续沉睡海底,近二十年里渺无声息。据陈图璋介绍,吴阳镇当地群众见沙角漩古沉船迟迟不见国家有关部门着手打捞,心急了,有群众就找到他,说群众有意投资打捞古沉船。“我明确告诉群众,这是国家所不允许的!水下重要文物的开发权在国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弃捞只因不具打捞价值

国家为什么不着手对吴川沙角漩古沉船进行打捞呢?昨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意外获悉,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参加吴川沙角漩古沉船水下考古的相关人士此前接受过京城媒体的访问,谈及当时弃捞沙角漩古沉船的缘故。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1988年历史博物馆的水下考古队刚成立,6月14日至30日他参加了对广东省吴川沙角漩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当时水下考古队刚成立,还没有专业的水下设备,幸好沉船位置很浅,所以考古队员很容易就能找到沉船。经过初步勘察发现,这艘沉船不大,属于中型船只,沉船只剩下一个船底,但可以判断出沉船船舱、压舱室的位置。沉船上没有任何实物,船底上有一些铜制的钉子和铜片。

该工作人员解释说,水下考古队经过考察后认为这艘沉船已经没有可打捞的实物,不具备打捞价值,所以就放弃了对其打捞,但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打捞设备才不打捞,现在我们国家的水下考古已经有了很专业的进口设备,比起那时候的考古设备要先进得多。 记者 林明聪

“庞然大物”沉睡海底当地干群曾极盼打捞

对于沉睡在沙角漩寮东村对面海域的这艘古沉船,当地干群多年来将其视为神秘的“庞然大物”,不少村民更曾冒着生命危险潜海一睹其芳容。有村民坦言,为从古沉船上锯下一条铜柱,锯断了12条钢锯。

记者三年前曾寻踪来到沙角漩寮东村,村民都知道有这么一艘沉船,都说“小时候就听说过了”。但关于这艘沉船的传说或故事不多,潜入水中触摸过这艘船的则有李有祥等多人。李有祥约70岁的年纪,他给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铜柱、铜钉和铜片。这些铜钉约长20厘米,方头,边长约1厘米。铜片较薄,为熟铜。他介绍,第一次潜入水中锯到铜条和拔到铜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艘沉船有三层船板,每层有十多厘米厚,每一层的底部都有铜片包裹,用铜钉钉合。船沿有一排60多条的铜柱,柱距间隔大概有1.6米。此外该船的船尾还有大量的石头。

李有祥对记者说,当时就是好奇,为了锯一条铜柱锯断了12条钢锯,“就是想知道古船里头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如今,沙角漩古沉船的打捞梦已渐行渐远,但记者记得当时吴阳镇干部群众对这艘古代沉船是充满期待的,希望有朝一日,国家能揭开这艘古沉船的“神秘面纱”。一位镇领导还说,如果该艘沉船真有开发价值,他们将借此大兴文化旅游,进一步搞活地方经济。 (记者 林明聪)

现在吴川发展速度还可以,吴川有风俗趣味,值得开发旅游业

古沉船应该具备打捞价值吧,打捞到就可以发展旅游业啦!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