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绍华将军是哪里人

  邵华,女,毛岸青之妻(1938~2008)   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副军职),第七、八、九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军事百科学会副秘书长、广州松田职业学院院长、中国花卉协会名誉副会长、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邵华,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的夫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正军职),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于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二十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邵华原名张少华,湖南石门人,一九三八年十月三十日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父亲陈振亚,一九二七年参加平江起义;母亲张文秋,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父母按照党的指示前往苏联,邵华和姐姐随行。途经乌鲁木齐被军阀盛世才扣留,从此开始了严酷的铁窗生涯。父亲在狱中牺牲,使邵华种下了对敌人的仇恨。她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参加过集体绝食。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党中央的营救下,邵华随母亲和难友们集体回到延安。  解放战争中,她随军转移,从延安到太行山,从西柏坡到北京,她当过小宣传员,在革命战争中成长,在马背上和硝烟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邵华随姐姐刘松林和姐夫毛岸英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主席。在毛泽东的关心下,邵华进入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读书。一九五三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保送进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学习。邵华从小爱好文学,一九五四年,她创作的诗歌《黄继光》、《节日的夜晚》等作品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一九五六年,考入北京女一中高中学习。一九五九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学业中,受到毛泽东的指点、教诲和熏陶,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一九六○年,邵华与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在大连结婚。一九六二年春,受毛泽东主席的嘱托,邵华和毛岸青一同回湖南老家,到韶山看望乡亲,到板仓祭扫母亲杨开慧烈士墓。  文化大革命中,邵华和她的一家受到迫害,后得到平反。一九七○年一月,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毛新宇出生。  其父陈振亚,湖南石门人,是1927年参加平江起义的老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在新疆乌鲁木齐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  其母张文秋,湖北京山县人。是位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巾帼英雄,是京山县党的创建人之一。现已年逾九旬,是中央组织部老干局离休干部。  爱人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他们1960年结婚,婚后生有一子毛新宇,现工作于中央党史研究室。  1939年,邵华随父母途经新疆去苏联,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留软禁在迪化 (今乌鲁木齐)。1942年9月,盛世才将他们全家及在新疆工作的160多名中共产党员,一起关进了监狱,度过了四年饥寒交迫、铁窗牢门的狱中生活。在狱中,她同大一些的孩子,与长辈一起粉碎了敌人企图分化瓦解我们队伍的阴谋,并参加了绝食斗争。四年狱中生活,他们同父辈一样始终立场坚定、旗帜 鲜明,不愧 为“小八路”的光荣称号。  1946年6月,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营救一下,敌人被迫无条件释放了这批政治犯,邵华和大家一起回到了延安。从此,她就跟随革命队伍南北转战。从延安到太行山,又从西柏坡到北京。在解放战争的征途上,土改时,她当过宣传员;在太行山区,她扭过秧歌,演过活报剧;在河北平山县,她演过“兄妹开荒”和“血泪仇”;她在马背上、在硝烟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进入中直育英小学学习,相继加入少 先队和共青团。1953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被保送进师大女附中学习,曾担任过班长和团书。1956考入北京女一中高中部学习。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后转到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1年再回到北京大学读书。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邵华从小酷爱文学。前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如《卓娜和舒拉的故事》、保尔 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进卫军》等等对她影响很大。她还喜欢 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在这些书的熏陶下,她的作文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被当作范文宣读。这些成功,引发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54年,她创作的诗歌《黄继光》在《少年文艺》 上发表,紧接着又在该刊上发表了《节日的夜晚》等作品,邵华因此受到了学校的表扬,这更坚定了她搞创作的信心。 高中毕业以后,她选择了学文的道路,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走上工作岗位后她相继发表了一些传记作品,如《刘谦初传》、 《陈振亚传》,还有《重读‘远望’志更坚》、《爸爸希望我们壮健和进步》、《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两个九十诞辰》、《歌》、《滚烫的回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站在妈妈的塑像前》、《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秋思》、 《无尽的思念》等文学作品。她喜欢写抒情散文,与岸青合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编人中学语言课本。1984年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0年杨开慧烈士诞辰90周年之际,她主编了《娇杨画册》,并与家乡人民一起修复了杨开慧烈士陵园。1993年毛主席百岁诞辰时,邵华和岸青主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画卷》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她与薛启亮同志主编了《我们的父辈丛书》, 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邵华和毛岸青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计27册600多万字,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江苏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五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许。不久前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风雨情》她担任总监制及文学顾问。1996年在红军长征60周年时,她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并策划主编了七集电视专题片 《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她还是影视剧《杨开慧》、《寻觅娇杨》的总策划兼文学顾问,为剧本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主编了《娇杨画册》。和毛新宇主编了《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辑录。1998年12月,出版发行了散文集《红杜鹃》。文学创作是无止境的,今后她将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邵华兴趣十分广泛,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她尤其热爱摄影,其涉足摄影渊源已久。50年代初,为了将与毛主席在一起的难忘时刻永远留住,她用一台岸英哥哥从苏联带回的老式相机为毛主席拍照,开始学习摄影和冲晒照片,从此喜欢上摄影,参加工作后,在外出搜集资料和参加活动时,她都随身携带照相机,将工作与摄影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她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与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人作专访、革命旧址、风光风情、纪念活动、舞台、花卉等十几个摄影专题,其作品曾多次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锦绣中华》、《解放军画报》、《舞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在重大摄影展播 活动中获奖。1998年12月,为纪念主席诞辰105周年,伟大的祖国成立50周年,首展与出版《我的祖国》摄影集。  邵华担任全国第七、八、九界政协委员以来,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深入部队、工厂、农村、学校,到人民群众中公调查访问,了解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心声。为政协写出了数十个提案。她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2008年6月24日傍晚,邵华女士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301医院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2008年7月2日上午9时,毛泽东儿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