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求安庆振风塔的塔高?

  振风塔  高60.86米  振风塔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的迎江寺内,南临长江。迎江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清至今续建遂成现时规模。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光宗皇帝曾御赐“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改称“敕建迎江禅寺”,清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亦先后为迎江寺题 “善狮子吼”、“妙明圆镜”等匾额。迎江寺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广嗣殿等组成,大雄宝殿和毗卢殿间矗立振风塔。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当时的安庆知府王宗徐主持修建。该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60.86米,各层面阔与层高按比例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整体轮廓呈圆锥体形。底层建有宽大的基座,每边长18.72米,各层塔心室均为八角形。每层皆有腰檐平座,檐下为双抄华拱,出两跳。塔内有168级台阶,穿壁绕平座拾级盘旋而上,直达顶层。每层塔门虚实交错,平台上围以白石栏杆,可登临远眺,每层檐角均悬以风铎。塔刹由八角形须弥座、园形覆钵、球状五重相轮和葫芦形宝瓶构成。塔内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弥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砖雕佛像、历史神话故事雕像1000余尊及碑刻54块。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振风塔临江而立,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说塔”之美誉。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基本上是集我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此塔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结构新颖,在我国佛塔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亭  大观亭即元末郡守余阙葬处。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56号,称大观楼或大观台,建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建亭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清咸丰年间,兵燹亭毁。同治年虽有重建,但由于世事乖谬,兵荒马乱,各处景点渐渐破败。而今,随着城西片区老城改造,安庆市政府决定重建大观亭,发掘其精华,开发以大观亭为标志的安庆历史文化保胜区,尽而带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并为安庆人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新场所。  中共安徽地委旧址在今安庆市龙门口街38号(安庆市第一中学校内)。成立于1926年5月,是当时全国直属中央的八个区委、六个地委之一,先后有郭士杰、李竹声、柯庆施主持地委工作,同时也是共青团安庆地方委员会的旧址。1958年毛主席同志曾经来安庆视察此处。该旧址系原孔庙建筑群中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9年,经市一中维修后辟为校陈列室。  当年大观亭声名赫然了得,不仅是“省会绝妙江山”,还被誉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民国4年《怀宁县志》上,“大观远眺”被列为老城十二景之一。大观亭最早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太平天国战争中再度被毁。后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复建,耗资万两,历时两年,到同治七年(1868)最终落成。新建成的大观亭为两层建筑,雄伟挺拔,气势恢宏。两侧建有一轩一榭,东为镜舫,西为停云舫,之间花木竹石辉映,曲道回廊相接。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巡抚冯熙又在大观亭南复建望华楼。民国后,望华楼改为徐锡麟纪念馆,里面陈列有烈士衣冠剑履等遗物。  老照片“大观亭”摄于1910年前后,为日本摄影家山根倬三的摄影作品。这位摄影家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的镜头,主要对准长江沿岸各城市的风景名胜。1916年,他将摄影作品汇集出版,书名《长江大观》,这之中大观亭是作者最得意的摄影作品,也是长江沿线最出色的人文景观。  1938年安庆沦陷后,大观亭屡遭日军飞机轰炸。到抗战胜利,大观亭破败不堪,只剩下残墙断垣。解放后,大观亭旧址改建为大观亭小学。现市政府虽有复修大观亭计划,但资金安排上非常困难。想重现大观亭“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的气势,非一日之事。我们只有耐心等待。  中共安庆支部会议旧址  中共安庆支部是安徽省成立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3年冬,安庆团的组织已经发展到四五十人,这为中共安庆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和骨干力量。陈独秀认为在安庆建党时机成熟,便写信给受命来安庆开展工作的柯庆施,指示他可以在安庆建立党的组织。1923年12月,柯庆施在安庆北门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召开安庆建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柯庆施、王步文、濮德毅、濮德治、许继慎、杨溥泉、彭干臣、高永春、姚光鼎、王同荣等10人,会上,柯庆施首先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然后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会议推选柯庆施为支部书记,王步文负责组织工作,濮德治负责宣传工作。  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安庆党组织便选派了姚光鼎、彭干臣、许继慎、杨溥泉等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其中杨溥泉、彭干臣、许继慎在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屡建战功,为国民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许继慎后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另外安排了王步文、濮德治等人到上海大学深造,后来王步文、濮德治等回到安庆开展革命活动。为安庆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群众武装暴动的组织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步文烈士殉难处  地址在安庆市集贤南路5号。中共安徽省第一任书记王步文(1898-1931),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6日因叛徒出卖,在芜湖被捕,同年5月历1日清晨,在安庆英勇就义。  安庆马炮营起义会议旧址  在安庆城区杨家塘26号(近年有考证在三祖寺20号)。建筑座南朝北,系砖瓦结构,大门上端砌建檐,前后两厅置格门,由前厅、后厅、厢房、天组成的庭院式建筑群,为清代建筑。门额有“叶氏试馆”四字。1908年头11月19日,安庆炮营队10余人在此密商,当晚率马、炮营起义。  明伦堂  座落在安庆市龙门口街南边巷内第四中学北部。始建于明下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为明清时期的学宫。在民国时期,一些进步学堂(学校)相继在此开办。安徽省最早的革命组织“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曾在这里活动过。该堂现存有明代正统、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同治年间的碑刻。它不仅在文化史籍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建筑。  焚烟亭  座落在安庆市沿江西路,依堤傍水,红柱黄瓦,画枋飞檐,颇具清代岭南风格。亭台周围的石碑、假山、焚烟浮雕、园林错有致。其中假山基座石碑上刻有《焚烟亭记》一文,记述了安庆焚烟的经过。该亭是纪念孙中山先生来安庆时,赞扬安庆人民焚毁帝国主义分子贩运鸦片之壮举的历史见证。  邓石如碑  座落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始建于1983年。碑馆内有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以及他晚年书法的精英石刻。他的艺术,成为后人师承楷模,并推他为“清代第一、”“当朝精品”、“书坛巨匠”。他的艺术作品蜚声中外,名震古今,尤其是在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视为珍宝。  黄梅阁  座落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为纪念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而修建的。该阁系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阁旁边有严凤英墓。墓地上立有严凤英饰演的七仙女汉白玉塑像,栩栩如生,再现了严凤英的表演风采。  安徽大学红楼  在今安庆市菱湖南路192号(安庆师范学院内)。安徽大学成立于1928年,抗战期间停办。抗战胜利后恢复,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解放后,安徽大学校址迁往合肥,原址即今安庆师范学院。该楼系砖木结构,墙壁由红砖砌成,楼二层。保存尚好,大门前两侧共有六根圆石柱。门檐呈半圆形。今为安师院中文系数学楼。  菱湖公园  公园因建在菱湖,故名菱湖公园。菱湖公园内有花亭、画亭、邓石如碑馆、游船水泊、动物园、茶社、餐厅、溜冰场、前代史可法手书勒石“宜城天堑”石碑等。近年来,还开辟了樱花园,重建了夜月亭,修建了横阁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雕像。  狮子山公园  该公园座落于城西,是市区唯一的一座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由狮子山、脚踏岭、大营盘、螺丝山、周山、乌龟山、锅铁山等十二座小山丘和岗地组成,面积3.9万平方米。园内建有重翠亭、天池等景点,还辟有“三八林”、“劳模林”南面滨江,建有仿古门楼,犄角檐。依山门有台阶三十级,分置两侧的一对石狮,栩栩如生。登上“江天一览亭”,可饱览水乡泽国的绚丽丽风光。

60.859m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