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实拍党点评一下这张照片拍得如何?

实拍党点评一下这张照片拍得如何?

首先很羡慕题主遇到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漂亮的蝴蝶,说实话我也很少遇到。对于这张照片,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首先从曝光以及色彩的控制,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镜头光圈的选择也比较恰当,景深的控制也比较合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构图方面,还有就是主体的表现方面。

在构图上,个人觉得蝴蝶的位置摆放,有点过于偏上,以至于蝴蝶的触角都没有拍摄完整。拍摄的时候,其实可以把镜头再往上一点点,可能构图会更好一些。

我觉得这张照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主体不够突出,主要还是画面做得不够简洁,干扰的因素太多。你所指的干扰因素就是谢谢,图片下方的蓝色花朵以及枝叶占据的画面比重太多,而且杂乱无章,影响了照片整体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拍摄的时候再构图上面多斟酌一些,在角度的选择上多考虑一些,尽量避开杂乱的干扰因素,我想这张作品拍出来肯定会非常不错。

文中的几幅插图是我拍摄的蝴蝶,也欢迎大家多多指点。喜欢我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苏州三忆影像。

要有美观的拍摄影。

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吗?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故事。这张照片是我家老宅,是我在2OO3年拆迁前拍的,我们全家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从我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的,我怀念我家老宅,这是非常珍贵的一张照片,存在我的档案像册中。

毛主席的这张照片,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用“经典”二字来形容的话毫不夸张。不过,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许您就不那么了解了。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讲述那段弥足珍贵的记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的陕北保安,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斯诺在结束访问前即兴拍下的,永远定格了伟人的光辉形象。

斯诺的全名是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7月11日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型印刷厂,母亲则是家庭主妇,全家的生活过得非常平淡。

由于从小就接触印刷和发行,斯诺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利考入了密苏里新闻学院就读。大学期间,他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向往之情。

1928年7月,斯诺刚从学校毕业就独自来到中国的上海,担任了《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之后,他长期在上海居住,又相继成为了《每日先驱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外派记者,变成了一位“中国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的铁蹄迅速就占领了东北地区,之后又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作为有公义和责任的新闻记者,斯诺接连进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访问,将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公开报道。而且,他还强烈呼吁美国政府和国联能够积极介入调停,早日将日军赶出中国的境内。

由于旗帜鲜明地反日爱中,斯诺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等左派人士,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和清晰的认识。在司徒雷登的邀请下,他在1934年进入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从此对未名湖畔情有独钟。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华北地区也陷入了危机,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活动,请求国民政府保家卫国。作为燕大的老师,斯诺也多次在北平参加罢课和游行,鼓励自己的学生们投身到爱国运动中。

大敌当前,蒋介石依然还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依然还在不断“围剿”红军。于是,斯诺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越来越感兴趣,还间接提出了访问延安的申请,只是时机不成熟而被暂时搁置了。

到了1936年4月,斯诺赶到上海面见宋庆龄,再次提出访问延安的申请并且希望她能积极促成。当时,红军在陕北立足不久,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而物资奇缺,正在进行东征战役,迫切需要医用物资和外科医生。

宋庆龄慎重答应了斯诺的请求,通过设在外国友人路易艾黎处的秘密电台与延安方面取得联系。接到电文后,毛主席立即就批准了斯诺的访问申请,同时委托宋庆龄安排一位外国医生同来陕北,以培养医护人员和提高医疗水平。

1936年5月中旬,宋庆龄把斯诺邀请到自己的住所,转达了毛主席欢迎前去陕北访问的喜讯。回到北平后,他收到了北平地下党员徐冰送来的介绍信,即将开始自己的“红色之旅”。

按照宋庆龄的叮嘱,斯诺从北平乘车到郑州,与马海德医生会面后换乘到西安的火车。被称为“红色牧师”的地下党员董健吾提前已经赶到了西安,在西京招待所静候这两位美国友人到来,还用约定好的半张名片接上了关系。

得知外国友人已到陕西省,毛主席亲自指示对外联络局局长李克农,立即派出邓发秘密赶往西安前去接应。在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的安排下,一辆“道奇”牌卡车拉着他们驶出了国统区,沿途畅通无阻。

1936年6月底,斯诺等人终于穿越了军事封锁线抵达了陕北,见到了与国统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虽然道路崎岖,这里虽然经济落后,这里虽然生活艰苦,但却处处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朝气和活力,而且军民上下都格外欢迎他们到来。在见面会上,他这样激动地表示:

享受国宾般的待遇,自己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真的荣幸之至!

很快,斯诺等人在安塞百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立即就被对方的魅力所折服。据他在日后这样回忆:

周恩来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中等身材,个子清瘦,尽管胡子又长又粗,但却一点都不显邋遢,深邃的眼睛中还富含热情,是一个儒雅魅力和领袖气质相结合的人。

会见完斯诺等人后,周恩来立即安排他们前往保安去访问毛主席。考虑到路途不便,他还特意赠送了马匹作为代步的工具,再三叮嘱随行的同志们务必做好接待和保卫工作,坚决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当时,陕北地区已经是烈日炎炎,但却丝毫都没有影响到毛主席的兴致。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资供应非常简单,除了香烟和辣椒外再无其它要求,这次却特意安排秘书叶子龙去找来了茶叶,准备“隆重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1936年7月11日,毛主席在窑洞前热情欢迎斯诺和马海德的到来,几个人在院子里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于这次初见,斯诺在若干年后是这样回忆的:

毛泽东面部瘦削,就像美国林肯式的人物,个子要高出一般的中国百姓,除了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外,两眼看上去炯炯有神,鼻梁骨很高。而且,他有着中国农民身上那种质朴和纯真的性格,说起话来平易近人,非常富有幽默感。

在采访结束后,毛主席诚邀斯诺多留些日子,而且欢迎他随便参观和走访,丝毫都没有国统区时的那种如临大敌。此后的那段时间,他在周边地区进行了自由采访,无论红军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充满了善意。

期间,斯诺还就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毛泽东进行了细致的交谈,对我党和我军的很多主张都予以了高度的认可。难怪,他会发自肺腑地认为:

中国的未来已经不再属于国民党,而是属于这里。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斯诺和毛主席以及其他领导人都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临别之前,他想给伟人拍一张军装照以便随文刊登在报纸上。当得知对方从来都不戴军帽时,就把自己头上的帽子递了过去,从而才留下了这张永恒的经典照。

从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陕北住了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及了陕甘宁边区的各个角落,真正做到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期间,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正如在《西行漫记》作者自序中写道的那样: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真实报道。原来,还有另外的一个中国!

返回北平的途中,斯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这几个月的访问简直是太满意了。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与红军相处的4个多月中,我见到了最淳朴、最幸福的一群中国人,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和希望。看来,这个国家在危急时刻终于找到了民族的灵魂!

1936年10月底,斯诺返回北平后不久,就将这次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整理发表在了报刊上。在这些文章中,几乎每篇开头都有那张半身军帽照,就连毛主席本人见到后都幽默地表示:

从来都没有想到,我这个向来都不修边幅的人照出照片还能这么好看,这得感谢斯诺同志!

1937年7月,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斯诺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发行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可以说,他让全世界都更加真实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而且远胜于曾经的种种认识。

北平沦陷后,斯诺立即参加了“外国人援华社团”,利用自己美籍的身份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民众。甚至于,他的公寓逐渐成为了抗日分子的避难所,除了食物、药品和衣物外,还秘密架设了电台。对此,他自己也这样形容:

这里已经成了某种地下工作的总部,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卢沟桥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西山疗养院养病,使用了“李知凡”的化名。为了能够尽快转移到天津,地下党组织找到了斯诺请求帮助。对此,他毫不犹豫就领受了这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只是不知道对方竟然就是周恩来的妻子。

为了掩护邓颖超顺利登上火车,斯诺安排她伪装成自己的“保姆”,两人以这种方式才抵达了天津。之后,另一位美国记者爱泼斯坦承担起了掩护转移的任务,让她住进了英租界并登上了前往上海的英国客轮。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了尽快结束战局,日本立即调整了对华政策,由之前的“积极进攻”转变为“积极劝降”,直接促成了汪精卫投敌叛国。

蒋介石虽然没有投降日本,但还是推动了又一次的反共高潮。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参谋总长何应钦和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皓电”,不仅大肆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而且还强令离开当前控制区,开赴到黄河以北对日军正面作战。

对此,我党公开驳斥了国民党的险恶用心,但从联合抗日的角度考虑,还是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北调以寻机对日军作战。随后,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已经做好了北上的准备,还安排医务人员和教习人员作为先遣支队顺利抵达了苏北地区。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率领主力部队9千多人北调,途径皖南茂林地区时被国民党的8万多人重重包围。交涉无果后,经过七个昼夜的血战而牺牲殆尽,史称“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企图混淆是非,竟然污蔑新四军是“叛军”。在得知事件真相后,斯诺第一个站出来仗义执言,数次在报刊揭露这种卑劣的行径,很快被取消了新闻记者的采访资格并遭驱逐出境。离境前,他这样伤感地表示:

在中国待了10多年时间,我的身体虽然就要离开了,但心却依然会留在这里!

回到美国后,斯诺继续支持着中国的抗战事业,继续支持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除了向美国政府施加影响力外,他还积极为中国募集抗战的资金和物资,称得上是最真挚的国际友人。

等到抗战胜利后,斯诺终于看到了中国和平的曙光,多次呼吁国共两党能够继续合作,能够建立起联合政府。不过,蒋介石为了维持他的专制独裁,还是于1946年6月毅然挑起了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继续对共产党采取敌视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了冰点。同时,由于斯诺长期以来亲近我党的态度,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限制和打压,很多文章都难以公开发表。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了美国,前往瑞士去定居生活。

1960年6月,斯诺接受毛主席的邀请到访中国,成为中美两国断绝往来10年间唯一访华的美国人。尼克松入主白宫后,为了扭转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局面,开始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1969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先后委托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我国政府传话,表现出自己愿意接触与和解的意愿。而对于美国方面抛来的橄榄枝,中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1970年10月1日,斯诺再度访华并且还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大典,更站在毛主席的身旁与之亲切交谈。当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位置时,国外媒体纷纷惊呼“还没有哪一个美国人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可惜,对于毛主席释放出的信号,尼克松却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斯诺深知,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严峻挑战,自己应该继续肩负起进行两国沟通的任务。于是,他通过在中国多地的走访,终于完成了又一部著作《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以客观的角度和公正的态度详实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现状。

197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推动了“乒乓外交”,极大地改善了中美关系,以小球影响了大球。远在瑞士的斯诺自然乐见其成,只不过他的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最终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派出国内最强的医疗团队前往瑞士救治,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将斯诺接回北京。不过,当中国治疗专家组赶赴瑞士并且经过会诊,发现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得继续留在瑞士接受保守治疗。

面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面对毛主席的殷切挂念,斯诺在病榻上对医护人员含泪表示:

真的很开心,能在生命结束前见到中国朋友们,我是多想看到中美两国领导人会面的场景啊。可惜,等不到了!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斯诺留给家人一份遗嘱以简单交代自己的后事。其中,还留下了这么一段遗言:

我爱中国,死后务必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昏迷中平静离世,走完了自己六十七年的人生。而这天,恰巧还是中国的农历春节,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不住地惋惜和遗憾。

1972年2月21日,就在斯诺离世一周后,尼克松及其夫人所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抵了北京,成为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标志着中美两国已经破冰。斯诺虽然看不到了,但所有人都没有忘记他曾经的努力付出。

1973年10月19日,斯诺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这里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当天,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和康克清以及北大的师生代表都参加了仪式,碑前还摆放着毛主席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文史不假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