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请问,这张获英国伦敦摄影大奖作品《车站争吵》,好在哪儿?

摄影作品的好、坏是读者感觉决定的,这种感觉是每个人阅历也不相同而区别的,再有每个人好恶不同也就对同一幅作品认知标准不同,所以好的作品也有了局限性。

摄影作品中有好多语言,如:用光的技巧,构图的技巧,等等。移情和换位思考,暗喻借物还魂都是摄影之外的修炼。摄影不只相机的快门和速度指标正确与否。

这张照片是两只起舞的小老鼠,很欢快。人静了,是它们的天下了,一个简单的环境讲述了更多的故事,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拍摄角度,摄影者的同情心才有了这张照片,小题见功夫,身边的小题需要感受提炼,才能赋予它内容。

这张照片非常好,首先他给照片起的名字好,《站台争吵》看名字你会以为是人在争吵,当你去看照片发现是老鼠在争吵时,你会莞尔一笑,这是作者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在者作者拍摄手法也看到,看照片你会知道,作者是怕外地上用长焦拍摄,这样的方法把小动物和人摆在了同等地位,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另外照片的主体表现非常好,环境中的一张长椅,是乘车人休息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竟然可以看到老鼠争吵,使人联想,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张照片啊。[赞]

风光摄影没有人文摄影容易获奖,这是真的吗?

好像没有这一说,风光摄影群组比较大,场景也比较大,体裁千变万化,好片也是精中求精,相对人文来说,拿图说话,创意决定是图片的成功率。不但要有高超的摄影技术,而且还要有睿智的大脑!作为评奖来说,获奖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不会风光没有人文容易获奖之说……。

风光摄影没有人文摄影容易获奖是真的吗?

我觉得靠谱。

风光摄影获奖的几率似乎局限性挺强。但是两者之间又好像跨越着一堵门槛。

首先风光摄影对器材、时机、取景以及后期的调片都有严格的把控和技术掌握;另外风光摄影的群体庞大,也不乏大宽幅的摄影人可以拍出高像素的大片,对光影的对比要求和立意水准都是显而易见的,况且拍摄风光的作者居多,再加上许多作者对命题要求的把控不准,在参加相关比赛时面对自己拍摄的一堆“作品”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反倒给评委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还有一点,不排除风光摄影存在可遇不可求的出大片的机会,毕竟不是随时可以遇到。许多风景,你来与不来它都在这里,今年不来,明年还是这样,拍的人多了,所有人都感到审美疲劳了,能拍出打动读者和评委的作品就难上加难。因此获奖机会难度大是必然的,因为付出的太多而不一定能与收获成正比。

人文摄影,有它的即时性、纪实性、随机性,直接反应社会现实,可以与时俱进地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甚至不外乎创作过程中的“情景再现”式的加以摆拍,重复演义,直到满意为止……

相比风光摄影的起早贪黑、把握时机、风餐露宿,甚至后期制作等,人文摄影付出的会比较少一点吧。

总之,太多的理由和理论不能表达出就此的观点,无论是风光也好,人文也罢,作为摄影人,追求的是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责任。拍下来就是成绩,留下瞬间、留住美好,不为名利而拍,不为单纯地获奖争分高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上下两幅片子也是不远“万里去福建霞浦,早上三点出发到达拍摄地点,自认为入眼的所谓“作品,但是面对每天成百上千的摄影人,他们当中不乏高手中的高手,自己的也就是照片而已。下一组人文片都是身边即时抓拍的,虽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却都是不可重复的人文历史,虽然不曾获过大奖,但是一些地方类的比赛还会时不时地入选。老夫老妻。

酸里面透着甜。八十岁的老汉在集市上卖糖葫芦,不是差钱,关键是图个乐呵。

换家俱。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大爷大妈也为自已换一套新沙发。

十月。虽然看不见大爷的脸,但他的脸上一定绽满笑容。

母亲最后的自留地。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