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八十年代的的中专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就是恢复了高考后考入中专读书的。高中毕业,我回村劳动了四五年吧,当过生产队长,后从民办教员岗位考试入学。

那时一考入学校,身份就己提高,农户变成了非农业人口,吃的是供应粮,学校一切免费,医疗也是公费,吃饭不用花钱,每月给十几元零花钱,放假回家,还要带给粮票和伙食钱。三年学业期满,工作己经安排好了,有的进了国企,有的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到乡缜的也不少。我当时就分到基层,三十多年熬了个正科退休,如今生活很好。有很多同学都当了局长,最有出息的调到省里,成了地师级干部。

说起那时学校生活,至今非常想念,一个农家子弟,简直到了天堂。我们这一代人,还真应感谢邓公,是他老人家的改革开放,才有了我们的昨天和今天。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活应该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校园生活,八十年代初中专生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而被录取到中专学校的,他们在经过艰苦努力后才考入高一级学校读书,大多数都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当时国家缺乏各类专业人才,中专生也和大学生一样,都属于干部编制,有奖学金助学金,有国家分配的口粮,在学校医务室免费看病,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工作。在那个年代里,不论大学中专,所学专业对个人命运有很大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学经济、管理的前途最好,毕业分配去向大多是银行、税务、财政等经济部门,学文科的主要是分配到各级党政机关,师范就自然是学校老师了,学工科的分化比较大,有的进了大企业,最后也许可能混到管理层或高工之类,最苦逼的是分到小企业,不少人在九十年代末都遇上了下岗潮。总之,在那个年代选专业就相当于选择了今后的命运,可是当时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十几岁中学生来说,都是糊里糊涂就在志愿表上做了选择,能上中专也是百里挑一,在那个年代能到高一级学校读书就跟满足了,大多数人都没认认真真考虑过专业和今后自已的前途,考虑更多的是生存、生活。

八十年代初的中专毕业生也算是时代的精英分子了,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八十年代中专毕业生现在有的官至副厅级、处级,银行行长,国企高级工程师、经理等,也有私企老板,当然更多的是普通职工,最苦逼的是分配到企业后的下岗人员,算是最不幸的。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首先扣个帽子,这一批人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正是春风得意,事业巅峰状态,提出这个问题,仅仅只是刷存在感而已[捂脸][捂脸][捂脸]

我就是1984年初中毕业“跳农门”考中师的,当时百分制,平均分为96.5。我们乡考了11个,其中我们村8个。从当时的学习能力,智商天赋,录取比例来讲,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985/211,但要说学到的专业知识知识,技术技能,眼界视野,根本无法和现在的大学相比,不在一个层次。

当时初中考中师是基于国家乡村基础教育薄弱,急需大量教师的背景下出台的政策,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巨大,跳出农门的道路基本只有读书一条路,所以初中成绩特别优秀的农村孩子都选择了上中师,这其中有家长的短视,也有经济条件的约束,我和我兄长是同一年录取的,他上武大,我上师范。

要说当时中师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够超越现在985/211的,估计只有一项,那就是素质教育,因为培养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除了文化课之外,侧重点在于音体美等素质教育方面,每个人至少都会一门乐器,KTV绝对是麦霸,什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画画美术字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钢琴手风琴普通话......什么都会,这个是可以得瑟一下的,后来我的孩子学钢琴,二年多三年不到完成考级估计有那么一点影响。

我们这一批人都没有经历高中阶段,至少在我的学校,成绩最好的都上了中师,那时候中师是不收复读生的。我们的初中同学读完高中之后,考上大学的不到1/3,没有一个清华北大,考得最好的应该是武汉大学了。

为什么说学习能力,智商天赋这一块可以和现在的985/211相比呢?因为我们师范的同班同学,有一半左右依坚守在祖国最基础的教育战线,大都成为了校长,教育局长,优秀骨干教师,另有一部分(包括我)改行的,现在有上市公司老总,政府厅级干部,高校教授,全国著名作家等,都依然在努力,在进步。另外在孩子培养方面,应该智商还是有些遗传,同学的孩子都上了比较好的985/211大学,浙大,中科大,交大,复旦,同济,武大,厦大,当然还有我孩子的清华。

综上所述,80年代的中专生无论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办法和现在的985/211相比,但他们依旧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父辈,从这一点来说,和现在的985/211相比,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80年代的中专分高中中专(大中专)与初中中专(小中专),高中专是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而考上的,初中专是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而考取的。

初中中专毕竟没有经历高中、未通过高考,不好妄加评论。今天我主要想谈谈高中中专一一

1977年恢复高考时,将之前的大专改成了本科,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也同时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

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里,除了师专没有别的大专,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不可能招收太多的本科生,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录不够本科分数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意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大中专也不报师专。师专为完成招生计划,只得招收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先录取师专后录取高中专)。

一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少些。这些学校后来改成了一本,而师专仅升为二本。

那会每年高考招收的本科、师专、大中专的总人数才几十万,总录取率不超过10%。现在本科录取率达到了45%,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近百万。

这一作比较不难看出,当年考上高中中专不亚于如今考取普通大学的研究生或者一般的重点大学,换句话说:那会的大中专毕业生比现在的普通大学研究生或者一般重点大学生的认可度高(稀罕、“值钱”)。当然,就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讲,今天的学生要远远超过以前的学生,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现在的一切都应该比过去的强。![心][心][心][祈祷][祈祷][祈祷]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