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2012年文明风采大赛摄影类要什么格式照片

参赛作品以单幅照片形式参赛,彩色、黑白放大和数码激光输出的图片,均可参赛。不收组照,不收数字文件、反转片和底片。参赛作品不可进行电脑合成,可以使用画图软件或其它手段进行照片的尺寸、对比、明暗、色彩的调整。比赛照片规格5—10英寸;宽幅底片记录照片边长为10英寸

你怎么看待影楼的摄影技术?

你怎么看待影楼的摄影技术?这个问题我们要片面地来看。

影楼的人像摄影,大多数情况和我们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思路是不一样的。

影楼摄影师当然基本的摄影技巧是没问题的,他们的拍摄设置也较为单一,毕竟在影棚里有专业的灯光作为支撑,所以在光圈快门等设置上还是较为简单,只是根据现场情况做简单的调整。

另外,影楼的后期是相当强大的,可以说把大多数废片完美地修复。

至于对员工的管理上的严格,大多数企业都是差不多的,各类影楼在管理上也是相近的,基本上都是按劳付酬的。如果业绩一般,工资当然也不会太高的。

当下的大多影楼,摄影师的主力是年轻一代,他们也可以拍摄各类题材,从传统到时尚现代,前卫的思路还是比较新的,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可以拍摄多种类型风格的作品。

我们很多摄影爱好者,从首期到后期,基本上都是我们一个人完成,而影楼就不一样了,从前期到后期,都有各自员工的分工,可以说是流水线式的,从服装道具、拍摄、灯光到后期,并不是一个摄影师就完成的。至于说技术,他们的技术还是相当不错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各位朋友补充。

盼点赞支持。

剑舞影像,西部摄影爱好者,欢迎关注

看照片论述一下,拍人像,陪体重要不重要?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照片的用途不同,其陪照品也不同。比如说身份证照片,要求素颜,更不许陪品出现。还有结婚证照片,要求真实。生活照片,写真照片,艺术照片,婚礼照片,则是需要的。凡事不能过,若是一味追求陪照,会适得其反。中国人讲究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标准化不可取。还是多样化好。

摄影陪体的作用要看情况而定。

如果是单独表现人物,用大光圈特写的方式,能比较好的体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精神状态,这时就会弱化陪体;

就这张照片来说,应该属于环境人像的拍摄手法,所以陪体是不可或缺的,陪体能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有利于对主体人物的表现;

这类照片在构图中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位置关系,利用光线景深等控制好人物与环境的层次对比,环境人像不适合用特写的方式表现;

这张照片的陪体处理不是很到位,背景蓝色的部分干扰了对主体人物的表现,应该选择淡雅的物体作为陪衬,让照片简洁淡雅,才能体现出女孩儿的青春靓丽单纯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有些摄影师喜欢讨论器材而有些摄影师喜欢研究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也非常乐意回答。

看了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觉得非常有趣,大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这里想说的是无论是器材还是技术都是一个摄影师要经常关注的。

比如说提到像素并非是一般人买手机呀,相机呀都要这个是多少像素的呀?摄影师也会关注一个相机所能达到的像素数。因为这有可能关系到他一幅照片能够卖多少钱?

在商业摄影领域像素就是钱。

比如有的甲方最起码的就会说一张照片不能少于2000万像素。有的要求不少于3600万像素。如果要进行大幅面的放大还会要求4000万以上的像素。

但是并非所有的领域都会要求高像素。

比如在新闻或体育摄影的领域里面,为了要实现高速连拍,往往会选择1200万像素。能够达到发稿的要求就可以了。

再比如对焦,一般的商业摄影或者是静态的摄影,手动对焦都可以。

而在新闻或者体育摄影里面为了应付突发事变,对自动对焦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现在有的相机有4D对焦。那么如果有需要的人,他就会关注相机的这个功能,同时也会探讨由此而引起的技术。

有的相机有五轴防抖,那么跟一般的机身防抖或者镜头防抖有什么不一样的?有兴趣的人他不但会关注相机的这个功能,也会讨论相关的技术。因为在不方便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防抖功能越好,越能保证照片的清晰度。

曾经接待过一个澳大利亚的摄影师,他带的是佳能无敌兔和24105镜头。

我当时就跟他说2470比较好,24-105,24毫米焦段会有比较严重的暗角。他说他知道,裁掉就是了。不远万里来中国一趟,如果携带太多的器材会影响机动灵活。105的焦段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会比70毫米焦段有优势。

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给我讲到他家里的一些器材,某些镜头锐度高,某些镜头色彩好。

然后又聊为什么同样的相机,西方摄影师拍的图片有类似于油画般的色彩,而中国摄影师拍出来的倒像是中国画的效果?

这大概就是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了。

类似于这样的讨论,在很多摄影师之间都会有。

所以回到本话题开始的地方就是说这种讨论是完全正常的。

也许有的人偏器材,也许有的人偏技术,但是对我而言,结合我遇到过的摄影师是二者都会有的。

因为有些人有钱,把摄影当成玩,所以可以大把的花钱,大把的投入,大把的购买照相器材。有了以后价格昂贵的摄影器材,一般用不着,怎么办?就用来吹牛呗。逢人便说某某某器材好,说的天花乱坠,然后不忘说了一声,这套机器我家里也有。所以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拥有昂贵的机器,但没有一张有分量的摄影作品。

有些人没有钱,但喜欢摄影,要省吃俭用买台机器,所以没有资格当器材党,于是疯狂的研究摄影技术。所以有时候,很多优秀的摄影图片,并不是用高昂的摄影器材拍摄的。是这些人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

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摄影器材上,最后都沦为器材党,最高层面能成为相机收藏家。而把精力用在摄影技术的研究上的人,最终能留下更多的经典摄影作品。所以各取所需,各有所长吧。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