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2019年EyeEm摄影大奖有哪些获奖作品?

2019年EyeEm摄影大奖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比赛,赛事组织方今年共收到了超过100万份参赛作品。获奖作品刚刚在柏林的一次活动中被揭露,它们涵盖了从令人难以置信的摄影新闻到超现实主义的建筑极简主义的所有事物。

比赛分为10个类别,涵盖了从建筑和肖像到手机和街头摄影的常见主题。今年,移动摄影类别的参赛作品数量最多,累计提交了18.3万多个作品。

获得年度摄影师最高奖项的是华沙的肖像摄影师Kate Phellini。但是,就像在这些大型比赛中经常发生的那样,在较小类别的决赛入围者和获胜者中,有些真正令人敬畏的图像。

Gabriella Achabinha对东欧经典建筑的探索在“建筑”类别中脱颖而出,展示了这些美丽的野兽派建筑,并加入了淡淡的柔和色彩,产生了幽灵般的乌托邦式怀旧情调。另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获奖作品系列是Marlon Villaverde的作品,记录了他所在镇上非凡的年度宗教仪式。

评选出获奖者的评审团包括:耐克全球设计总监Eric Hu,佳能董事总经理Rainer Fuhres和Adobe创意总监Daniel Vargas Diaz。这组专业人士授予了一系列适当的优胜者,展现了引人入胜的美学风格。

如何评价2018新锐摄影奖的大奖作品《失重》?

特意去搜索了一下,摘得那年新锐摄影奖年度摄影师大奖的《失重》。介绍是这么说的:

《失重》捕捉了作者祖父母与其共同生活的孙子、孙女的日常生活,这是每个中国式家庭的标配,作者从日常的琐碎之中,提取出戏剧性的画面去诠释他所感觉到的失衡。

一下拉高了我的期望值,以致于作品扑面而来时,完全猝不及防,整个眼睛都不行了。

而且我怀疑,有人对标配有什么误解。

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祖母。

即使不是恶趣味,我也实在搞不懂有人为什么沉迷于这种表现方式──虽说图不惊人死不休,但也没有必要这么惊悚。

也有正常一些的。

但也就这样。

无处不在的自我感动、自我陶醉,以及故作深度、强行升华(不少摄影人都有,不是作者所独有),为拍新作强说愁,“新锐“也不一定是个好理由。

我只觉得是进了一家餐馆,菜单精美、菜名上口,就是端上来的菜下不了口。

在视觉上,恕我退避三舍先。

主题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东西。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并不清楚自己要讲的和自已作品之间的关系。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喃喃自语,他的粉丝们真诚记录并领会其深刻内涵;一会儿门开了,精神科医生走了进来。

台上真昏昏,台下假昭昭。

作者和观众都在努力扮演自以为对的角色,大家都很辛苦──这就摄影圈时时发生的怪诞事。

作者也挺喜欢“怪诞”(作者语)。怪诞的确能吸引眼球,但如果仅有怪诞,吸引也仅能一时。

怪诞,可以是特点,但不见得就是优点,也许只是辣眼睛。

如果不能赏心,至少请悦目 。

除了强行标榜“每个中国式家庭的标配“,我不认为作者希望其作品使人共情。作者可能认为,表达好自己就行了,别人看得懂不懂无所谓;抑或…别人不懂,正好显得自已高深。

所谓水浑不觉浅。

书界有人偏爱写难以辨识的狂草,亦为同理。

让你看懂,我可就露馅了。

但艺术本不应该如此狭隘。既然标榜为艺术品并加以展示,就有必要让照片与观赏者之间引发共鸣、共情。

说绝对些,别人无法共情的作品,可能就你当宝贝,其实就是垃圾。

好比你家女神用过的卫生纸,对你是圣物,对别人只是恶心,清洁阿姨会当垃圾扫掉。同样,你家人的某些影像,对你来言无上珍贵,但是挂墙上并企图让别人都来共赏,就强人所难了(而总有人竟能”看懂”,立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起来)。

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别人的东西,不如挂床头自己欣赏好了。

专注摄影,做有想法的摄影人。

关注陈有点皮,私信可免费领取一本《摄影构图与图像语言》,干货!

就看了看前文(陈有些皮)搜索出来配上的作品以及他的认为。说得很有道理。

但我倒还觉得,获奖也无可厚非。作为新锐,颁给一位刻意创新的探索者,本是该奖存在的价值所在。

就如同“GIAO”的出世,不是为了丰富汉语文字,只是作为VLOG时代独特的表达一样,《失重》系列试图建立或者创造出来一个感觉表达,它是一种用文字无法传递出来,非得以图像呈现,介于怪异与平衡之间的视觉感受。

这需要一个从不解到接受的漫长过程,或许胎死腹中。

但这个探索本身,值得鼓励。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