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摄影 >正文

在次二线城市当记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媒体是不习惯停步的行业。记者是永远拿着问号到处敲门的人。

因为不进则退,要在流动的几代人趟过的时间汤汤里,用求新和求变的鲜活新闻产品,还原和传播最具公信力的新闻事实。

因为心怀敬畏,要在舆论更迭和迥异价值观的交锋里,秉持重温和重申常识的朴素态度,回到人心、回归价值观。

(过了 19 个记者节的江南都市报一线记者许南平。)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南平、见习记者杨高辉在鄱阳湖上。)

(第九届环鄱阳湖自行车赛全程跟拍的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刘凯,转场 2100 余公里,11 站,12 天内脚步遍布江西 11 个地市,手臂晒成黑炭。)

(随行福建铁骑军返乡的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伟。)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和电力工人在冰山上巡线采访。)

时代需要新媒体有趣的灵魂,更需要记者的情怀。

(24 周年年会,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肖琳琪、主播王睿馨献唱。)

有老人来电,说自己查出胃癌了,和北漂数年打工的儿子失联,想来录段片子,日后人没了,儿子着家了,能记得她的模样。

深情,痛心。从上到下闹腾腾以光速策划了流程,接人、送午餐,摄影摄像采写人员到位,想把失独老人现状作为现象级社会问题抛给大众。没准儿一石激起三两层浪,让领导层关注关注也不错。

老人来了,拄拐,眼神不好,一身病痛不假,只主要在精神,儿子北漂纯属臆想。

一窝子年青人没说话,舔舔舌头,雨天送她安全回乡。

下午三点赶回来吃顿午餐。耷拉着的鞋袜晾晒在 16 楼的窗台。

秋雨起,这是三线省城老报社,一群年轻人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我脑中最早的从业记忆之一。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周颖对话高级工艺美术师时宇,了解金缮锔瓷的奥秘。)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朱晓晖、熊持成、熊楚婵为高温作业者发放夏日清凉大礼包。)

从来没有无来由的爆款。每一个有传播力的优质新闻产品的背后,可能有十回和秋雨后耷拉着的鞋袜主人们一般沉默的脸。

从来没有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每一个真诚的从业者的记者历程不可量化、难以追溯。不是重大时刻、焦点稿件来敲门的时候,他们才刚好准备好了。

(2016 年 在 ZAKER 南昌上线之际,江南都市报联合社区设置爱心墙,本报全媒体记者吴剑锋在现场采访。)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中)在凌晨体验环卫工人艰辛的工作)

因为做记者,我们有幸见识过零点霜冻的枝丫、四百米高空的绿茵场和无人荒岛的芳草漫天飞。身为媒体人,我们有幸记录过更多朴实动人的世情新语,对话过更多为人类的明天奋斗半生的人。

因为见过更多的恶,我们亲近生命原初的本能的善。因为见证过太多凄惨的沉痛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离别,我们珍惜一饭一蔬和下一个天明。因为亲历着贩卖焦虑、流量变现、营销污染的媒介传播环境,我们期待内容突围,警惕资讯不对等,不希望有一天我们随时代共赴前程,突然回头发现身后怎么没了舆论监督的镜子?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在新年农民工返乡专列上。这趟公益列车始于 2008 年,她坐了 11 年。)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肖琳琪、刘凯在南丰直播。)

别说什么日常黯淡无光、我们负重前行。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18 岁刚刚失去父亲、面对霸凌的欧维对自己说: 到了一生中,决定自己人性的时刻了。 一生那么长,谁知道死亡和生命的高光时刻谁先到来?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范俊杰、主播喻雪君在南昌马拉松报道现场。)

(湾里伶伦音乐节现场,凌晨的大雨中,江南都市报直播团队全员与赵雷和李健的粉丝共同等待。)

渠道越来越多元,年轻的我们想要学习如何在潮头加速奔跑,如何对不合理保持愤怒,反思如何在黄昏不被暗夜遗落在历史的背面。

路走越多发觉脚步越来越快,年老的我们回望一生,能否掷地有声地告诉自己:嗯,我的记者生涯做到了求知、求真、求实,不错漏、不偏听呢。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邓旭敏、主播王睿馨、编辑陈远路采访中。)

(江南都市报新媒体部)

这些话写在 11 月 8 日。记者节快乐,每一位同行。

皇帝般的感觉!神仙般的日子!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