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正文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

一、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

1、薄利多销价格策略是指企业保持其产品价低利薄,通过低价扩大销售,增加利润总额的策略。一般适用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产品。其优点是: 薄利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低价心理,符合其购买力水平,故薄利可以促进多销,多销可以加快周转,并且销售成本得以降低。虽然单个产品利薄,但因销量增大,利润总额却可以增大。

2、“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农民种粮的利润受到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而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当粮食获得丰收的时候,其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供给量与需求量(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对关系较之前不同,供给量的增幅大于需求量的增幅、粮食出售价格的降幅大于需求量增加(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因而种粮农民的利润下降。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二、说明并解释“谷贱伤农”的现象?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

这体现在经济学的弹性理论中,农产品需求既缺乏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在需求没有大的变化下,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收入减少。"谷贱"指在丰收年份,产量增加,然而需求量不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伤农”是指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弹性小,增产不增收。通俗来讲,就是收益=价格X销量,此时,价格减少,销量不变,所以收益也减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三、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图文并茂?

1.“谷贱伤农”经济学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需求弹性的商品,以下图来说明。

图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位子向右平移到S ',缺乏需求弹性的需求曲线作用下,农产品德均衡价格大幅度地有p1下降为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1E1Q1和OP2E2Q2面积之差。

2.谷贱伤农”及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下降,是风调雨顺是,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加,但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其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程度。

扩展资料:谷贱伤农的出处

出自《汉书食货志上》。谷贱伤农,汉语成语,拼音是gǔ jiàn shāng nóng。意思是谷价低贱,农民收入减少。

四、用经济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狗头金的价格贵?

狗头金的价格贵,主要是“物以稀为贵”。世界各国都以有狗头金为自豪和骄傲。这种狗头金可遇而不可求,一旦发现都会被当成珍宝留存下来。

而对物以稀为贵,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对其都可以解释。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个别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价格通常都是围绕价值波动的。这种波动主要是供求关系影响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物以稀为贵。

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物以多为贱。

劳动价值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物以稀为贵和物以多为贱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而效用价值论把物以稀为贵解释为有需求的稀缺物品具有较大的价值。

在经济学中,一件东西的价格,由它的最后一个效用(主观评价)来决定,这个概念叫做 “边际效用” ,即价格由边际效用来决定,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物以稀为贵这个问题。

五、用物候知识解释古诗?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秦观《还自广陵》、赵师秀《水槛遣心》、黄巢《题菊花》、李白《塞下曲》。

包含物候知识的古诗: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秦观《还自广陵》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赵师秀《水槛遣心》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

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

“秧苗起身,还要点心”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

“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

“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

六、俗话说谷贱伤农即粮食丰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俗话说,古剑伤农记粮食丰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就是说如果在丰收的时候。谷子收的再多。价格也不要太低了。如果价格太低了。农民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收了更多的粮食。而多收不了钱。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时候农民没有积极性了。粮食就会收的很少。会造成粮食的缺乏。对人们的饮食会造成危机。

七、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解释“薄利多销”“谷贱伤农”的原因?

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让利后可以拉动需求增加,适合‘’薄利多销‘’,可获得更大的利润。

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谷物属生活必需品,其丰收后导致价格下降,降价后其需求量不会大幅度增加,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农民利益受损。

八、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

彩虹(Rainbow)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彩虹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

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被燃尽成为一束光,这种现象叫流星。(如果没有燃尽就是陨星)。

九、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专工作的情况,即认为属是失业。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一、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

二、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三、失业的社会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

西方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十、996的经济学解释?

按照劳动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个体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这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在小时工资较低时,随着小时工资的增加,个体劳动供给会增加。换句话说,只要企业提高小时工资,员工就会自愿增加工作时间;在小时工资较高时,随着小时工资的增加,个体会选择减少其工作时间。换句话说,伴随着生产率的提升带来的工资增长,高收入个体更倾向于减少其工作时间。其原因则在于,高工资的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或者说此时闲暇价值(包括陪伴家人,对自由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小时工资。

网上常说的只要钱到位,加班无所谓对应的仅是第一种情况,对于解释最近的这个争论其实意义不大。对于华为和阿里这样的巨头互联网企业的中层员工而言,很难认为他们的工资水平还使其处于劳动供给曲线的第一阶段:对这些员工而言,仅靠提升工资已经无法使其自愿加班,相反,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更高的小时工资只会减少他们的劳动供给。

因此,仅仅靠金钱激励去让员工自愿接受996已经无效了。可是,对企业而言,让这些优秀员工更拼命的工作总是有利的:市场蛋糕就那么大,你多出一份力,我们就能多争取一点,至于内部怎么分配,可以商量。

然而,金钱激励已经不足以达到这一目的了,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这种时候,各位大佬才需要如此一致的试图从价值观的层面去给员工灌输996的工作态度甚至是生活态度与人生态度。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容易,员工个人素质如此之高,又怎会轻易的相信这些说辞以至于违背经济学,或者说人性最基本的规律?但从这一点来看,对996的反抗会一直存在。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