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正文

现在的国展,省展,为什么都画大尺幅,而且以工笔居多?

其一:像。工笔,细,像,似,还原照片,还原生活。民间的“画像”,“和真的一样”,“功夫”、“工夫”……,这些人们对画家的最基本原始要求、俗念,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逐渐产生。

曾经听过一个民间故事:两个画家比赛,一个画桃子非常像,引起鸟去啄桃子。另一个画蚊帐,骗得人伸手撩帐子。像,是画家的本事。冷军的油画像做到了极致。

画像照片,是工夫。照片像画,是功夫。

评委的创作是靠工笔上展览的,他们自然以此标准去评判别人。长此以往,“国美”的蓝本形成了,以像为目标。中国写意文化的视觉艺术渐渐的边缘化。

其二:大。大面积,大尺寸。为展览的指标而创作,大到几十个平米,即便重复空洞,也要求个面积。面积也能震撼评委。有个评委说“亏他怎么搬进北京来”?作者说,24吨大卡车下半夜进城的。这样,你不评上不足以平民愤。

网络下载图片(第六届国展的获奖作品)

中国画在晚清民国到共和国得到发展,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大师,但是,后来的历届国展,却把“似像非像”的写意艺术引向了像的俗套。

好大喜功,作者评委统一了美术认识,也统一了引领了中国美术的展览尺寸。

后几届国展,先寄作品照片初评,有人故意把不常见的吴昌硕,齐白石作品照p改落款印章,照片寄组委会,评委确实看不出谁的画,只是说尺寸太小,大写意的画,评委难得通过。

因此,大写意,本来是传统精髓,在国家美术展览,很少有立锥之地。而在大型拍卖和收藏装饰生活中,却视为大师之作。市场捧场大写意。

而入选国展退回的作品,你去问问作者,多是放在杂物间,霉坏了。得到会员证后,他们还是画写意小品去了。毕竟,画家不是粉墙的工匠,应该是快乐创作。

美术的任务,不是为展览,而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展览需要什么?而是观众需要什么。展览厅可以从屋顶挂到墙角七米高都行,我们的商品房除吊顶贴地板外,只有2.2米,还要放80的沙发,剩下140,挂70高的框,已经挤了,画心最高也就60。

光靠工笔画,难以表述中国写意文化精神的率性而为,观众大多数喜欢大写意感觉。

展览和现实,评委和观众的认识怎么会背道而驰呢?

其实,评委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的创作,他们也喜欢写意的豪放。但是他们不会忘记自己是怎么上去的,这,已经形成一种“中国美术创作入选套路”,“人在庙堂,身不由己”。

除非,美术来一场革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还我传统面目。

(1)冬奥会美术作品初中获奖画:

答:什么样的风气,就形成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现象。

不管国展,还是省展,评委们自己本身在参加比赛时,他们也是靠工笔画获奖或入展的。为什么他们不画写意画呢?因为,要画好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没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是画不来的。书法这个东西,要想学好她,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的时间投入,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现在的这些画家们(包括评委),有几个又愿意去认真学书法的人呢?我暗中发现,好多画家的画很不错。可惜,落款却很差劲。甚至,我还看见题款是美术字的作品。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语。什么时候连美术字都上了画面?象以前,在古代的时候,画家们诗书画印都懂。而现在呢?仅仅只会画画而已,书法基本上被抛弃了。这就是国展,省展上看不到写意画的原因。

再说,大尺幅画视觉冲击力强。很容易吸引眼球。他们这么做,无非是想着能够入展或获奖。然后,为了那个红本本,好借此炫耀自己是中国美协会员,或者是省美协会员。最后,好靠卖画赚钱。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