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正文

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或者值得传承的技艺瑰宝?

在山西大同,每到正月十五,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秧歌、旱船、大头娃娃和各种花车都在这一天走上街头,当地人称之为“红火”也就是热闹的意思,的确名副其实。围观的人群摩肩接踵,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小时候,正月十五看红火是一件非常开心的记忆,当时不仅是各个厂矿单位,还有社区街道都组织了秧歌队,装起了花车,实力越是雄厚的单位,花车装得隆重华丽。有半天的时间市内几个路段实行了交通管制,专门为花车巡游留出空间。

记得有一年还看到了专门的表演,在仿古街上,一出“王员外招亲”正在上演,姑娘抛绣球,下面一群人等着抢,抢来抢去,绣球落到了一位女士手里,引起在场观众的哄然大笑。

这些记忆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时的照片还是用胶片相机拍摄的,后来翻拍出来,又把这些记忆捡了起来。近些年,虽然这些活动还在举办,但总觉得没有以前那么“红火”,来参与的观众也少了很多,翘首观望的目光变成了手机,视频照片各种拍摄,分享方便了,但体会的心情不一样了。

记得当时的表演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几种现在已经濒临失传,比如“闹歌”,一个大人肩上担着架子,一个孩子站在上面,表演各种扮相。还有当地的剧种“耍孩”,嘶哑的嗓音,很有节奏感的旋律,现在很少人会唱了,喜欢听的人也越来越少。还有当地的“数来宝”,在柴氏兄弟及徒弟们的坚持下还在继续发扬传承。

那时候看红火,去晚了根本挤不进去,占据不了有利的拍摄机位,于是拍了一些观众的镜头,现在看来,颇具年代感,也更有回忆的味道。

附作者介绍:行影,头条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悟空问答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乐途旅游网灵感游记专栏作家,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特约旅行作家,特约摄影师,世界旅行体验师、环球旅行体验师联盟成员,新浪微博旅游博主,头条文章作者,企鹅号、搜狐号、百家号、一点号作者,途牛大玩家,马蜂窝认证攻略作者,汽车之家旅行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导游,每次地接团上,我都会唱上一小段《卖荔枝》;我也会建议我的团友在路边喝上一杯凉茶。属于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活化。

一只旅游35年+从业旅游15年的旅游大咖,一个萌宝的妈妈,专业为你剖析旅游上的问题,喜欢请关注我喔!

岭南最草根的非遗:粤剧&凉茶不知你有没有在早年跟团来过广东?不知你有没有在旅行团上听过你的导游唱一小段岭南文化经典的粤剧《卖荔枝》?

作为一名在广东土生土长的导游、同时又是一名外语导游,在过去的带团岁月里,接触了不少来自外省、外国的旅行团,这些团队我们统称为“地接团”。在带“地接团”时,我有2个指定动作:

1. 在车上唱一小段私下锤炼千百遍的《卖荔枝》;

2. 建议团上客人在北京路、上下九逛街的时候,在路边喝一杯凉茶。

因为,在我这个土著眼中看来,这些正是我家乡岭南地区最值得称道、最有底蕴、最接地气的文化。文化,远远不止我们参观景区时,带着客人在景点中欣赏的各式广绣、广彩、石雕、灰塑,也应该包括这些真的植根在我们小市民日常当中,最接地气的生活片段里。

上述我提到的2个指定动作里,《卖荔枝》其实是粤剧的代表,而凉茶也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这也是我认为最草根的文化,从小开始,它们就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

追溯2个童年片段,这些其实都是80后“老广”的共同回忆:

片段一: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的我们,小时候在家里玩着过家家的游戏,背景音乐从身后的收音机中留出。没有现代先进的熏陶设备,也没有从小的英文培育,电台里除了最流行的港台流行金曲,还有就是粤曲。

粤剧名伶红线女唱的首本名曲《卖荔枝》是奶奶的最爱,当时才几岁的我,就知道那一句开场的经典“卖荔……枝………………………………………………”(红线女的本领就在于能把“枝”字一口气唱到天荒地老!)还有其它熟识的《分飞燕》、《帝女花》。

粤剧节目,总作为所有电视台的镇守经典。像我们当时热衷的TVB《欢乐满东华》筹款节目,从晚上11点到通宵的筹款中,总是由粤剧填充。

片段二:不知从多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上火”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民间,“上火”的对策就是去喝凉茶。这仿佛成为了全广州人民的共识,因此在我们的大街小巷里,总有那些门面很小的凉茶店,一年四季地为我们供应凉茶。我们也亲眼见证了这些小店,从无名的、用传统保温瓶+瓷碗卖凉茶,到后来连锁标准化,诞生无数件“黄X龙”,把凉茶做成瓶装、罐装。

老广的家中,也总有老人家煲的那一壶凉茶。还记得小时候,西关的院子里种满了很多鸡蛋花树,每到花落时节,小孩子们就聚集成群上街去捡鸡蛋花,然后拿回家去煲“五花茶”。

我想正因为小时这些生活中的记忆,才会刺激我在长大以后、作为导游向外地人介绍自己家乡时,总不舍这些我每天接触的、最草根、最代表岭南的文化,孜孜不倦地让他们去了解。

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和活化每次我在团上做粤剧和凉茶的讲解时,要是有游客对之产生兴趣,我总会非常高兴,有时甚至会把小时候这些故事、岭南街坊们这些生活习惯,当作知识一样跟他们讲解。在我的眼中看来,对这些物质文化的宣传,就是对它们的传承和保护。

最幸运之处是,岭南这些陪伴我长大的非物质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亡,而是依旧充满活力地充斥在我们生活当中。在这么多年带团经历中,让外地人去了解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幸运的是,广州近这几年已经有活化传承它们的尝试。

来广州旅游、想要了解粤剧和凉茶文化的话,位于恩宁路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和位于沙太北路的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都是不错的选择。这2个博物馆正是各自以粤剧和凉茶作为展出主题,通过各种生动形式去诠释文化的地方。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内有从前粤剧兴旺的梨园、红船等过往场景的展示,粤剧的各式各样行当,各种角色介绍,还能看到粤剧主角上妆的全过程,而且通过电脑技术来描画一个属于自己的粤剧形象。在2018年领导南巡之时,这个博物馆留成为了行程上的一个参观点,因此名声大振。

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则通过各式种植的中草药展示,中医按摩技法表演,太极表演,还有最重要的凉茶制作简单过程,来展现岭南的凉茶文化。同样是2018年广州举办全球财富论坛时,这里成为了论坛嘉宾和陪偶参观的地点之一。

而最日常的,则是我们在带团过程中,讲解“文化”时难度的大大降低。现在,要讲解粤剧,我不再需要自己去唱《卖荔枝》了,老外们通过博物馆的参观,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效果更好。像刚接待的希腊入境团,里面就有一个30多岁的女团友,只对粤剧中旦角的上妆过程最感兴趣的。她从妆容这个入口去了解粤剧,我觉得那将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