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正文

怎样看待今年美展的国画?

几乎一律都是从工厂加工制作出来,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都是按部就班一点一点的制造出来。几乎完全放弃了笔墨,放弃了中国画本应该具有的意境。

每年的展览都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大家在投稿时一定要注意文稿的要求,比如尺寸,题材,以及时间,由于投稿过多,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作品早日邮寄,方便评委初选,其实还是很多正真的高手沉淀在民间,有一种归隐山川居士的感觉,看淡功名利禄,在他们眼里,大部分名家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欢迎朋友留言点赞关注交流

如何看待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作品《父亲》?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诞生于那个拨乱反正岁月的初期,堪称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的标志性作品,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上独占鳌头夺得金奖,成为中国油画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幅传奇之作,对这样一幅作品的评价和界定已然超越了油画艺术技艺本身的范畴,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标本。《父亲》

这是一幅开风气之先的形式感强烈的作品,在巨幅画面上纤毫毕现的地展示出下里巴人那种苦难粗砺的生存境遇,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美学走向和高度,突破了刚刚过去的那个狂热时代沿革下来的审美惯性,是那个变革时代农民的灵魂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幅作品天花乱坠夸大其词地诠释油画技艺上的高超水平显然是一种皮相之间,就连罗中立本人也说过完全从技艺角度达到这种水平的画家大有人在,这幅作品之所以超凡入圣,带有遗世独立的气质傲然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封面,重要原因在于其社会性方面的影响力而非完全意义上的艺术性方面的创新力。

《春蚕》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件现象级划时代艺术品的横空出世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而非单纯的艺术品本身能量的客观展示。如果没有栗宪庭的慧眼识金的举荐和吴冠中画龙点睛的改名,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说不定,这幅作品的命运与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极为相似,两者在各自领域内由于贵人相助而出乎意料登顶的江湖地位,以及被普罗大众传染性的膜拜都达到了所处那个时代的巅峰,而且成了一个不容置喙的图腾。

《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父亲》成了罗中立自己始终无法逾越的巅峰,也是他艺术生涯终身挥之不去的沉甸甸的枷锁。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风格如出一辙的《春蚕》《年终》《金秋》《苍天》《祈》等作品的影响力呈王小二过年的态势,除了间隔不到一年挟《父亲》之余威的《春蚕》(也叫《母亲》)继续保持着较高的艺术地位之外,这种一次次地重复的边际效用衰减的速度益发明显。而后期罗中立的艺术实践更像一次鼓起勇气的自我否定式的突围,从写实主义转向表现主义,创作了《故乡组画》等系列作品,这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走下神坛的艺术家罗中立的本来样子,这种画风的转变让许多对《父亲》惯性膜拜的人极度不适应,就像爱有多深伤就有多深一样,于是反过来极尽批评、讥讽、挖苦之能事,个中滋味让人唏嘘感慨。

《蒲公英》

《荷花池》

传世的艺术品自有其自身的命运轨迹,罗中立的《父亲》是一幅无法重复和再现的传奇之作,它注定只能是唯一的、偶然的、意外的孤本,技艺上的难度可以轻松突破,但这根本于事无补,这是无法超越的宿命。

《父亲》是我国当代重庆籍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一幅代表作,当时罗中立32岁,年富力盛,正是创作写实性油画水平最高的时候,因此,就诞生了这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凭借这幅作品,他在当年年底获得“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从此,一举成名。

《父亲》

我第一次看到《父亲》,非常震撼。一是被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忠实生活的精神所震撼。

在作品中,罗中立把超写实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用极其严谨细腻的笔触,把老人黝黑的肤色,粗糙的肌肤,深刻的皱纹,凹陷的眼窝,坚毅的眼神,干裂的嘴唇,当然还有那只粗瓷碗和碗中的茶水,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现实生活中父亲的形象完全就是这样子的。

《母亲》

二是被《父亲》被作品延伸出来的文化寓意所震撼。

父亲是什么?父亲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和守护神,这是任何时代人们的共识。同时,在儿时,父亲是梯子,可以在他身上爬上爬下,登高望远。在青年时,父亲是靠山和后盾,每次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只要向他诉说,他都会义不容辞为你排忧解难。

《三口之家》

父亲身上,体现的是一位伟大灵魂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坚韧、顽强、朴实、勤劳、善良、勇敢的化身。这些品质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先民,在数千年农耕文化形态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期间经受了无数个苦难,才铸就了这样的品质,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对人生态度和生命真谛最本质的理解。

《月光》

罗中立用《父亲》不但精确地刻画了父亲形象,并且,非常精准地诠释了父亲的精神品质,这是千千万万个人们心中的父亲形象,虽然平凡普通,但精神却伟大高贵,所以,这幅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任何时候欣赏它,都能被震撼。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