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努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也是实现理想的动力,而客观环境因素,则是这种动力的助燃剂,可以使个人主观努力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客观环境因素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个人的主观努力,一个的好的环境会让人更容易自律,更懂得努力的重要,从而让人实现人生理想。反之,一个不好的环境,则可能使人对自己的个人主观努力产生怀疑,失去努力的信心,更希望投机取巧,而不是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懂得自律,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自己,不断努力,就可以改变身边的环境,渐渐的环境变好,又推动了个人主观努力……如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个人主观努力和客观因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无法将其分开说事的。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个人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因素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两个作用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这就是说:个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身边的环境的;环境的改变又可以推动在个人的努力下自身理想的实现。这就像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进事物的发展一样,个人努力和环境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人生理想得以实现。
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个人主观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自己的努力,就算有多么好的环境,也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舞蹈是一门非常美妙的艺术,表现出了人体的柔美和力量,可以让人感受到舞动的美妙。
作为一个舞者,我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有以下体会:首先,舞蹈需要不断的练习,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做到精准、规范,表现出舞蹈的最佳状态。在实践中,我发现练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决定了表演的整体效果,舞蹈的表演看似简单优美,但背后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其次,舞蹈需要情感的表达。
一支好的舞蹈不仅需要精准的动作和技术,还需要运用情感把舞蹈的意境展现出来。舞者需要在表演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意境和内涵。最后,舞蹈需要团队协作。在舞蹈表演中,每一个舞者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舞蹈的效果。因此,团队协作是舞蹈表演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团队合作中,舞者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舞蹈的演出,才能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综上所述,舞蹈需要不断的练习、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完成一支好的舞蹈作品,表现出人体的柔美和力量,给观众带来美妙的享受。
伦理学的训练内容是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比如个人的道德情感,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比如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的问题。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伦理学的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对社会的认识和把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的大型复杂系统。它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还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层级结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认识的,除此之外,社会还有“是好是坏?是优四劣?是先进还是落后?”等价值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把握,如果说,对社会事实方面的问题要由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去加以揭示,那对社会价值方面的问题,只能由价值哲学伦理学去进行评判。
第二,有助于确立一个好的善恶观,人生观。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善恶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如对于善,有的说是全身尽年,有的说是感官快乐,有的说是心灵宁静,有的说是知识智慧,有的说是德性人格,有的说是义务责任,有的说是人类幸福等等。
第三,有助于对现实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批判性把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体系及道德原则不止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既有中国的,也有国外的,他们相互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甚至还有截然不同、相互反对的。
第四,有助于提高自己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临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于是呢,就得有一些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得学习伦理学。
第五,有助于改善自己的道德人格。人格有高尚与卑微之分,但无论高尚的人格,还是卑微人格都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所有正直的人都想远离卑微,趋近高尚,于是呢,就有什么是高尚与卑微,应具备哪些品质?怎样判断实有人格的高低优劣?如何塑造理想的高尚人格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自然只能通过对伦理说的学习和了解来获得答案。
“成人”是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学说,是德智兼备和仁义道德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是“正己”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看来,“成人”主要表现:
一方面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是指对自身道德水准的修养,即成德之人。孔子在回答子路何为君子时,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首先是要用庄敬严肃来修养自己,然后才能“博施于众”。而“成人”则是“正己”的目的,意为“成德之人”,实现君子人格。《论语宪问》记载: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意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提出了理想和现实两种不同的“成人”标准。战国时期荀子则以“德操”为“成人”的标准: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荀子将遵守礼仪的“道德操守”视为“成人”;另一方面是成全他人之美,孔子提出君子(道德水准高的人)的要求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具有完善的人格即为君子所为,而不完善的人格则为小人所为。所谓“君子”和“小人”是相对于道德意义上言,将道德生活的人分为两类,有道德品格的人的称为“君子,没有道德品质或者无德之人称为小人,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是道德风尚的代表,自身的品德可以用来教化百姓;而小人则是好利之徒,是被利益所驱使,如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然后,孟子直接把“成人”视为最高人格意义上的“大人”之人,他将“成人”划分为四个档次,如: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危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在孟子看来,从“事人君者”到“安社稷者”,再到“天民者(贤者)”,最后到“大人”,他们的人格在逐级的上升。原因何在?“事人君者”用“悦色”来事奉君主,其目的是为讨君子欢心。此等人,相对“大人”而言,即为“小人”。而“安社稷者”、“天民”却是安定国家、广播仁德的贤臣、能者,孟子是赞同此等人的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大人”,也只有孔子才配享此称号。孔子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称为“圣人”,是因为他能够“正己而物正”,如孔子提出“正己”、“正身”、“正心”等内在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由内向外以达“正己而物正”的目的。
“义”是儒家衡量“成人”的价值尺度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是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其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很容易导致人欲贪婪。对于义与利的矛盾冲突,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义,这就使得义与利对立起来了。相对孟子的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即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观点。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结语
总之,“成人”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成就自己,即成己;另一个方面成就他们,即成人。换言之,成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即个体与群里的互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在社会交往中完成。交往离不开“利”,但在儒家“成人”的价值系统中,他们不是将利益摆放在首位,而是“仁义”,也即重义轻利。故而“君子喻于义”之说。
一、儒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1、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2、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二、道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1、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2、功利境界。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3、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4、天地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启示我们
要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①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人的生存、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②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定程度,它们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价值和意义完全共通的,你在实现了人生意义的时候,也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二,人生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理解,当我们的人生意义和固定不变的人生价值,产生偏差,或冲突,时.我们需要的一个对自己的目标的调节.
当然,我们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权利.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通过舞蹈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锻炼身体和心灵的方式。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舞蹈中培养自信心和毅力,拥有良好的姿态和形象,同时也能够学会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在孩子的舞蹈之路上,我们会一直支持和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自信、优雅、有爱心的人。
张老师的这段舞蹈,编排新颖别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舞姿轻曼美妙,很好的诠释了音乐所要呈现的意境,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音乐是无声的诗篇,而舞蹈则是无声的乐章,张老师通过这段舞蹈表现出了彝族少女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最后突破枷锁迎来黎明,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诠释的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谢谢你!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是社会的,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制约,虽然人在主观上是按照人的个人意愿是实现价值,但是客观上人的个人意愿会受到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的,因此人的价值根本上是社会规定的,而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就是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大,人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无论怎样的价值都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因此人生的价值本质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