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舞蹈 >正文

设计中国的团队

一、设计中国的团队

主编:潘鲁生

执行主编:顾群业、唐家路

顾问埋戚:张仃、张道一、孙长林、朱铭

学术委员会成员:

王明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

谭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田少煦(深圳大学数字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

曾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韩冬(天津大学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副教授,韩国东西大学数字设计大学院教授)

编委会主任:潘鲁生

编委会副主任:李新

编委会委员(以姓裂液核氏笔划为序):

丁宁、彭冬梅、王传东、石增泉、罗云平、雷家民、赵屹、苗登宇、胡希佳、唐家路、顾群业、董占军、曾毅

文字总监:韩明

技术总监:王瑞霞

设计总监:惠岩

图片总监:李楠

视频总监:付连伟

数字艺术频道主持人:宋立军

纤维艺术频道主持人及香港站负责人:任光辉

编辑:张兰超、周伟、袁野、刘志强、肆掘程畅

二、纤维艺术的国际交流

1962年,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在瑞士洛桑开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项展览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瑞士也因此成为信拦亩世界纤维艺术重镇和中心。后来该项活动的创办者离开人

世,展览停办近40个春秋。林乐成教授多方呼吁和奔走,努力使这一艺术盛会重现辉煌。凯特亨特纤维艺术作品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纤维艺术工作室,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等四位教师承担工作室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

2000年2月3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王培波教授组织全系教师,专题研究关于举办“中美纤维艺术家联展”或“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可行性方案,经过与会教师热烈讨论最终定名为“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

2000年5月17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年展暨学术研讨会”艺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立,聘请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温练昌、奚静之、李绵璐、杨永善、何燕明等九位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作顾问。清华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教授任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当岐、王国伦、刘巨德三位副院长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李当岐,副主任:王培波、王国伦、张世川;执行委员:林乐成、张怡庄;展览策划:王培波、林乐成、孙建君、翁如兰、刘光文。

2000年10月20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开幕。王明旨教授致开幕词,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基维堪达雷里教授代表中外参展艺术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都艺术界、兄弟院校代表、国内外驻华使节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挪威、芬兰、俄罗斯、拉托维亚、格鲁吉亚、立陶宛、波兰、中国共15个国家90多位作者的140多件作品参展。

纤维艺术

2000年10月22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王培波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教授致词,温练昌、吕品田、张晓凌、杭间、孙建君、王凯、基维堪达雷里、渡部裕子、安妮卡爱克达、琼舒尔茨、南希科兹考斯基、托娃佩德森、爱娃柯鲁米娜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和纤维艺术家发表了演讲论文。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在研讨会中说:“瑞士洛桑纤维艺术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并提议复活现代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来自世界各国的纤维艺术家们,郑重签署了《北京宣言》,相约两年后在北京再相聚衡薯。“共同承诺要做架桥者,共同担当薪火传承的使命”。 袁运甫先生在他的《纤维艺术的千禧盛会》一文中说到:“2000年的大展,正处在千载难逢和世纪之交双喜临近的时刻,因此它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回眸那已经过去的艺术历程和足迹,又同时给人们催生了对新世纪纤维艺术的前进的期盼。滑森”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如期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十二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双年展,在中国的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三、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院长是谁?

李当岐

是王明旨

李当岐

照咐枯带衡芦片地败让址

李当岐

李当岐

四、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更新的变化【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与趋势,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加强与发挥美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作为发挥美育作用的重要机构或培养美术专业人森握悄才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就很有必要加强国际间其教育交流的工作,其教改则应重点体现在如何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就中澳两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相关方面作一比较的研究。

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美育的传统,其高等艺术教育从创立鸿都门学的学校教育模式以来,已历了近二千年的历史,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由普通高校(含独立的艺术院校)、成人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所组成 ,也包括了不同层次如本科、专科等的美术专业教育。由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学校专业教育,所以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是否科学、合理、先进等,将直接影响着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其专业人才发挥美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皮庆我们很有必要对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作一番梳理和探讨。

学科专业设置的课程群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便构成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也是美术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的保障。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正在逐渐走出传统的“象牙之塔”,步入普及、多元、综合和实用的新型大众化教育模式,所以其课程体系正在“改革以住既定的单一化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融”“构建现代美术教育课程新体系,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美术专业人才。例如以前被称之为美术教育专业现在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本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就针砭时弊地指出:“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师范美术系将美术学院培养专业美术家的一套方法压缩、简化用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仅占课时总量的20%,而绘画实践课却占到课时总量的80%。这样培养的人才到了此渣中小学去教美术必然是注重技巧的教学。而且,一个中小学的美术老师会画画或会做雕塑,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懂得怎样教孩子的合格的美术老师。换句话说,我们现有的师范美术教育并不是在培养真正的全民美育的教师人才。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我们近一个世纪始终无法实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育师资的培养这个操作性的关键环节上发生了错位……可以说,真正的美术教育学专业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所以,今天正在全国各试点院校试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国家教育部就在其印发的教学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是“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美术教育人才”。从其课程方案设计的思路与原则看,就具有拓宽基础、注重综合、加强人文、优化教育、鼓励特色、利于操作几大特点,并尤其注重了加强其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涵量、教师职业需要与教师专业化培养几大方面。

学科专业给学生传授的美术技能知识,灌输的艺术思想和观点,培养的审美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即教学内容,也被称之为课程。从当下来看,“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滥觞以来,当代艺术从‘视觉革命’到‘观念革命’,‘惊世骇俗’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和体制。艺术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导致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的差异,因此,面对中国也面对世界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也日益觉察到回应世界潮流和应运变革的重要,世纪末世纪初的中国各美术院校的教育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例如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教授在谈到学院的教改、特别是课改思路时就明确指出:“我想只有处理好如下三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一,要处理好美术与设计的关系。我院在此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从学生的素质、教师教学的课程设置、知识构成来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两方面不可分割,如果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就会比较偏颇 。第二,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我院无论从绘画基础,还是民间艺术或者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来说,都很重视对传统的研究,但是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反映当代工业文明的艺术生活的创作,产品常常很快地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成为艺术院校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艺术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根基,否则难以为继。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搞中国画的,油画、版画的,还是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都要吸收中国传统的营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作为中国设计师和艺术家,没有自已的特色,便难以在世界立足……因此,怎样对待传统,怎样吸收西方现代的东西,怎样确定自已的方位和努力方向,要在学校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我院的学分制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材料技能、工艺各方面的理解。学分制中5%左右的学分是任选课,12%是学部内的限选课,其他是必修课,这个结构让学生自由选择跟自已的兴趣、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学生也可以通过选修课与学院各方面的老师接触和学习。学生可以在一定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第三,处理好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历来美术院校较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实际上优秀的美术院校应潜移默化地从学生的人品、修养、素质各方面进行培养。但大家在很长一个阶段比较重视技能培养。技能培养固然必须重视,但同时也不可偏废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学生的品德。只有这样,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才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如果只重视技能,将很难与人合作,很难为社会服务,这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方式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形式或手段,它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关于教学方式,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教授就明确指出:“我们通过课程设置,着力探索一种造型训练方式,这种视觉艺术训练方式不再仅仅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种方式,它把实验艺术的某些内容放到了基础课部来实施和完成,将使学生认识到表现世界的多种方式……学生有权力选择接受公平的教育,老师也有公平实施教育的原则……其关键是要协调好教学方式。改革绝不应走回头路,必须朝前迈进。” 总的来说,当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上:一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二是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三是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四是学校引导和重视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作用相结合。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