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舞蹈 >正文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一、藏族舞蹈的特点?

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

二、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藏族舞蹈融合了藏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包括宗教、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它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藏族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在藏族舞蹈中,通常会用到传统的藏族乐器和服装,如竹笛、手鼓、铜铃等。藏族舞蹈的动作的动作结构也非常独特,比如,它们通常是非常轻盈和优雅的,这种风格通常用来表达爱情和幸福,但也有一些舞蹈是非常强壮和有力的,伴随着打击乐器。总之,藏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表演形式,值得去体验和了解。

三、藏族舞蹈有哪些经典舞蹈?

藏族有很多经典的舞蹈,不知道你问的是独舞还是群舞?群舞《酥油飘香》、《溜溜的康定》等等;

独舞《乳香飘》等,你最好能在提问的清楚点!

四、藏族舞蹈的音乐特点?

藏族音乐的特点藏族音乐的特点 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藏族 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舞曲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

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商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

五、藏族舞蹈特点风格?

1 、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上,如:孔雀吃水 。

2 、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和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六、藏族舞蹈有哪些种类?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雅鲁藏布江谷地舞:主要表现藏族人民对雅鲁藏布江的崇敬和热爱,气势宏大、热情洋溢。

扎西拉姆舞:一种寺庙舞蹈,以快节奏、高难度的跳跃动作为主,表现出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毅。

祝福舞:在藏族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时表演的一种祈福舞蹈,旨在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

铃铛舞:一种集合了歌唱、舞蹈和演奏为一体的表演形式,通常由女性表演,形象优美、华丽动人。

拉萨锅庄舞:源于西藏拉萨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通过手舞足蹈和唱歌演奏等形式,展现出藏族人民的欢乐和豪放。

花儿舞:一种以花朵为主题的舞蹈,轻盈优美、飘逸灵动,歌曲表达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司舞:一种表现藏族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的舞蹈,以简单、自然、纯朴为特点,富有地方特色。

七、藏族男子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藏舞》 陈玉先 绘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

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

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

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

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

《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

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

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藏戏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八、藏族舞蹈的分布特点?

藏族一般生活的地方都在西藏,由于这个民族每天都过着游牧的生活,从而创造出很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很多人都想知道藏族舞蹈特点是什么呢?

其实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是颤、开、顺、左、绕,这五个特点也是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藏族舞蹈特点是给人带来一种外向和高傲挺拔的感觉,在舞姿以及技巧等方面合理运用起来。

同时它的动作很经典,身躯微前倾,扣胯,还要多运用摆袖等舞动来给人感觉一种流动的造型美,步伐要重心向下,动作组合经常有三步一变。

九、浅谈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1. 藏族舞蹈有独特的风格特点。2. 这是因为藏族舞蹈通常包含了传统的藏族文化元素,例如藏族服饰、音乐、歌词、舞步等,这些都是独具藏族特色的。3. 此外,藏族舞蹈还有一种神圣、崇高的气息,其舞蹈形式多样,既有柔美的舞姿,也有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丰富多彩。4. 总之,藏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

十、藏族舞蹈的主要特点?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征:

“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

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动律。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其动作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

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