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舞蹈 >正文

薛继业的画值钱吗

一、薛继业的画值钱吗

值钱。薛继业,男, 1965年生于大连,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面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艺术家薛继业的创作以油画及雕塑为主,2012年始,薛继业开始创作水墨作品,并于自己的微博上发布新作,在文化圈及娱乐圈之间被广泛转发,后被网友封为“微博第一画家”。

薛继业的水墨作品多表现市俗生活,往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新的画面配以幽默的“段子”,往往能让人会心一笑。艺术家叶永青评价他的水墨作品“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又有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俏皮与禅意。”

2014年6月,薛继业与《新周刊》签约,成为《新周刊》生活方式研究院签约的首位艺术家。由《新周刊》主办,北京今日美术馆于6月22日推出薛继业水墨个展“老薛的小画”。现场展出了薛继业2013年以来创作的200余幅水墨作品,题材涉及花草鱼虫、动物、钟馗、手抄心经、生活小品等内容。

薛继业的早期油画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1989年自广州美院毕业后至2000年,薛继业创作了一批表现人物日常状态的油画,画面往往将人物与特定的建筑环境并置,以刻画人物内心的存在感。2000年之后,薛继业开始尝试以表现人体为主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绘画,画面更偏向实验与幻想,部分作品兼顾血腥的科幻色彩。

1987年,薛继业的西藏题材作品《玛尼边边红》入围第七届全国美展,事隔二十余年后,2013年,薛继业又创作了一批以“西藏”为题材的油画,并于2014年4月在拉萨举办了个展《山外》,艺术家岳敏君评价这批作品“跟陈丹青、艾青等成功刻画过西藏的艺术家相比,薛继业的西藏风情更有戏剧性,对氛围、情节以及故事感的强调是薛继业画西藏的独特之处。”

二、师范博物馆观后感600字

“明清玉器展”展厅。一到达门口,就被各种荧光吸引住了,从左边开始,一个玻璃展柜接着一个玻璃展柜向里走,当挨近时,真的看到那些玉在放出淡淡光华。只不过晶莹的晶莹,黯哑的黯哑。展出的有许多是古人日常使用的器具,比如白玉碗、青玉杯,这一件件古物碰过谁的唇,入过谁的眼,哪个美人起舞时它曾凝神欣赏,何样风华绝代的将军端起时它在他的手心说,嘿!我知晓你是谁的春闺梦里人!各种玉石,被打磨被雕刻,透雕、浮雕、镶嵌、描金,门外的俗人只能看这些名字,不甚了了。另一面的橱窗里有几块插屏,树叶枝丫纤毫毕现,都说玉石质脆,琢磨的师傅只要下刀时少有偏差,可能一整块玉或翡翠就就此毁于一旦了,哪里轮得到我们今日在旁评头论足。当年的人们好像特别偏爱玉,所以采用其制成各式摆设,名字也都好听青玉花式洗、白玉水盂、桃式水丞。有一个橱窗前人头攒动,探过去一看,原来是玉玺。争夺,逐鹿又如何,也是供后人景仰凭吊,果断的不看它,还不如旁边的镇纸让我来的舒心。下一个碧玉碗,真是和青玉白玉不同,一片青白色之中忽然出现荷塘般墨绿,像捡到一块玛瑙水晶一样,自有淡雅从容,丝毫不输。将钵和碗放在一起我才觉得,钵真的是适合僧人的,总不能唐僧取经的时候带着有边有沿的大海碗吧,多不方便。又转了一面,这边摆放的东西脂粉气很重,白玉唾壶、鹌鹑盒、葫芦盒,都这么文雅高贵,莫不是大观园的人曾用过的吧。圭、鼎、佩、镯、环、簪、璧,每一个都让我想起一段故事,一段古情,在这个展厅停留的太久。

“中国古代货币展”,都不想进去了,对钱币没什么感情。千年之前,人的青丝是用哪种花布挽上的,他们荷包上的花纹是苏绣还是湘绣,相比而言,我宁肯知道这些,不愿意探究物物交换的中介物。不过还是庆幸进来了,因为看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立体图”蛮喜欢的。大约一百五六十公分见方的空间里,十几个工匠的人像或坐或立,散落的错落有致,各司其职,有磨,有凿,有打,有泡,有烤,形容、身姿无不栩栩如生。从他们真实存在的那一刻起,一直一直忙着自己手边的事,即使现在以另一种形式被搬到我们眼前,依然不为外界所动,专心致志,除了铸币,哪管这世上的其他种种。旁边大树婆娑,古坛默立,脚下沙石粗粝,漫漫无际。

三、《抗震英模事迹读后感》这么写?

⑴1995年1 月发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对许多人来说恐怕还未淡忘。记得当时地震给大阪神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引起举世关注。新旧千年交替之际,我在日本作学术交流,时逢当地正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以纪念阪神地震五周年;又恰好居住在大阪,并多次行走于神户一带,因身处当年地震的中心区,故尔所见、所闻尤多,感受尤为强烈,遂引发出新的思索。

⑵以笔者常去的博物馆、美术馆为例。早在1999年10月,兵库县县立人与自然博物馆就推出了《阪神、淡路大震灾被灾状况记录写真展》(按:神户、淡路和下文提到的明石,同属兵库县),用照片重现那恰似天崩地裂的一刻,和因此出现的一幕幕令人难忘的景象。在以后的三个月里,该博物馆还每月举办一次讲座,向观众和市民宣讲震灾和震灾之后的调查与复兴情况。1112月间,明石市立文化博物馆特设有关震灾复兴调查的展览。自12月开始,到2000年3月,神户及周围地区的20家美术馆(不包括前述两个)又联手行动,以“震灾以来五年”为主题,各出创意,分别筹划各种展出活动。其中芦屋市立美术博物馆的展览取名为《震灾与表现》和《美育、创造与继承》,兵库县立近代美术馆则标题以《震灾与美术》,其他的名目还有诸如“震灾的记忆”、“阪神、淡路大震灾的教训”等等。

⑶这些活动为我们审视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在地震发生后的那些日子里,灾民们团结协力、坚韧不拔地抗击灾难。从抗击到“利用”,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境界。迄今为止,人类仍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界的许多灾异,然而面对灾异,人类并非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会有绵长不绝的人类历史和今日的地球文明)。抗击是一种选择;“利用”也是一种选择,并属于更高一层的策略。前者主要出自于被动,而后者乃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行为。

⑷在我眼里,这类自主行为以“地震考古学”最具深长之意味。仍举例而言:在阪神地震之后不久,日本有关部门就拟定出“震灾关连发掘调查”的计划,即利用地震造成的建筑倒塌,地表裸露等“有利”条件,抓紧时机开展考古工作。像明石市,于地震的当年7月,就正式启动了这项调查。明石市该年度发现的埋葬文物的件数,猛一下子就超过了前一年的二倍。在此后的几年里,调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不仅收获的数量继续增加,而且有比较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前文提到的明石市立文化博物馆举办震灾复兴调查展览,其展出的就是这五年来考古调查的成果。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是往昔的遗迹、遗物,可考古学关怀的却是当下和未来文化的积累、承继与发展。因此,将考古工作列为灾后复兴、重建大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并给予高度重视,从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强烈的创造精神。就此而论,“地震考古学”乃建立在对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之上。

⑸大自然哺育了人类,既以阳光雨露,也以雷电冰霜。是故,无论是本文谈到的“地震考古学”和其他对震灾的“利用”方式,抑或这里无法涉及的如前些年一度流行的“灾难片”和近年一些学者开始探索的“灾难学”,都可视为人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记。

【知识窗】

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受所读的书的启发,把自己读后的感触写下来,叫读后感。“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读后感的写作要点:

⑴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把握要点,把它同历史的经验教训、当前的形势、个人的实际等方面联系起来,认真加以思索;

⑵把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感想系统化、条理化,必要的时候可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⑶写作时要紧扣原文,即扣紧文章的主旨,扣紧文章表现主旨的语句、词语或事例,不可泛泛而谈;谈自己的感想时,要列举事例加以充实;

⑷对读书的感受,可以集中于书中的某一点,也可以对整篇文章;从考试的角度考虑,集中某一点,可以使读后感写得较深入,在写作上也比较容易把握。

【能力场】

⒈用文中的话,说说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⒉为什么说“这类自主行为以“地震考古学”最具深长之意味”?

⒊人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记之一是什么?

【导航灯】

本文主要通过日本民族对地震灾难的态度和思考的新维度来揭示地震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从被动的抗击发展到主动的“利用”。

这个思考新维度给我们的启示是:灾难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从抗击灾难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思考,练就“利用”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因为只有学会如何迎着雷电冰霜行进,人类才有希望,地球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作者以强烈的感受作引子,列举了各种活动的创意;随后用活动的面广和创意的新巧事例来促使人们去思考;接着从这些活动中引发出对自主行为意义的认识;然后以“地震考古学”为例,从对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高度上。进一步说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灾难逐渐走向成熟。

【操练台】

⑴这些活动为我们审视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关系,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维度?

⑵为什么说人类仅仅靠团结协力、坚韧不拔地抗击灾难是不够的?

⑶地震考古学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⑷地震考古学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什么意识?

⑸本文中的“利用”为什么加双引号?

【写作室】

“神户及周围地区的20家美术馆(不包括前述两个)又联手行动,以‘震灾以来五年’为主题,各出创意,”这些创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写一篇700字以内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能力场参考答案

⒈这些活动为我们审视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抗击是一种选择;“利用”也是一种选择,并属于更高一层的策略。前者主要出自于被动,而后者乃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行为。大自然哺育了人类,既以阳光雨露,也以雷电冰霜。只有学会如何迎着雷电冰霜行进,人类才有希望。是故,无论是本文谈到的“地震考古学”和其他对震灾的“利用”方式,抑或这里无法涉及的如前些年一度流行的“灾难片”和近年一些学者开始探索的“灾难学”,都可视为人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记。

⒉因为“地震考古学”关怀的是当下和未来文化的积累、承继与发展。将考古工作列为灾后复兴、重建大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并给予高度重视,这里面体现出人类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强烈的创造精神。它建立在对自然与人类、破坏与创造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之上。

⒊因为大自然哺育了人类,既以阳光雨露,也以雷电冰霜。只有学会如何迎着雷电冰霜行进,从被动的“抗击”到主动的“利用”,人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操练台参考答案

⑴从抗击到“利用”的新维度。抗击是一种选择;“利用”也是一种选择,并属于更高一层的策略。前者主要出自于被动,而后者乃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行为。

⑵因为抗击灾难是被动行为。只有主动地迎击灾难才能从灾难中获取创造与发展的新生。才会有绵长不绝的人类历史和今日的地球文明。

⑶利用地震造成的建筑倒塌,地表裸露等“有利”条件,抓紧时机开展考古工作。从挖掘出的往昔的遗迹、遗物中,来进一步了解当下和未来文化的积累、承继与发展。

⑷将考古工作列为灾后复兴、重建大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并给予高度重视,这里体现了日本民族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强烈的创造精神。

⑸因为文中的“利用”不表示“用”地震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某些目的,而是“借”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和地表裸露的灾难性后果,从事往日所不可能进行的考古工作。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