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白书画藏友会整理供稿)
李迪先生{1962—},字岭岫,又字御风,号吟白居士,知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美术与诗词兼职教授。为区别同名画家,又署李吟白。
先生原籍江苏阜宁,1981年参军至浙江舟山,1988年被调南京。幼承家学,从中医针灸师、祖父李广法学诗书画;1983年起,负笈诗书画稿,遍访前辈大家,先后得到诗人书画家林散之、李伏雨、陆俨少,和老一辈革命家、书法家武中奇等先生授业指点。1984年起,先后求学于浙江册腊美术学院、南师大文学院,后长期研习经典,于书画和文学,皆深有造诣。1986年以来,创作发表书画、诗词、散文作品若干(详见下方目录);著有《凝望远方——李吟白诗文选集》、《笔中情——李吟白书画选集》、《陆俨少画跋研究》、《诗词格律新解》。先生的书画作品以大美、诗文作品以深刻见长,2006年9月,应邀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南京博物院主办的“中国美术家江山行山水画展”、等展览写作前言并画集序言。
先生工诗词、擅书法,偶作油画(署岭岫或声母),尤精国画山水、山君(老虎),被收藏家们誉为“当代集诗书画之大成的国画家”、“当代少数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因而其作品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画家”。其抒情诗“如果局迅没有雨露”(见新诗选登部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被读者传抄一时;其写生舟山风光的山水画“山海奇观”及题于该画的旧体诗,1985年得到前辈山水画大师、浙江美院教授陆俨少先生的好评;其虎画代表作《月下饮辉》图,曾被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监制印成邮政明信片,广为发行,并被录入中外多种美术典籍;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创作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数次荣获一等奖;2003年12月,其画作入选“敦煌美术馆建馆五周年当代书画家邀请展”并被该馆收藏。1993年至2005年,其书画作品先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江苏美术馆、敦煌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及俄、法、日等国参展。小传被编入《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美术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被全国《自学导报》(1986,10,20)、江苏《新华日报》(1994,12,22)、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多次)、南京电视台(1996年“中国南京”节目)等媒体专访报道;1992年起,先后加入江苏省文联相关协会,1994年12月,被南京市文联、文艺志编纂委员会编入文艺界名人录(见该书23页);1997年11月,经俄、法、美、中等16国权威艺术机构联合审定,被授予“世界绘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1998年10月后,应邀访问俄桐姿此罗斯等艺术强国,参加国际艺术交流。
是著名画家,竹溪斋主人——张宪,
张宪生于北京一个国画世家,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深商业美术人。与其父一同师从于国画大师许麟庐先生,其祖更与张大千有着很深的渊源。自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绘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敏感。
张宪在其艺术生涯中,以创新开拓之精神引领其创作思路,当发现中国画的泼墨和大写意与西方油画抽象派的浓墨重彩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张宪惊喜异常,一种灵感从天而至。于是,在七年的时间里,他奔走于欧洲的大地,在西方艺术长廊细心学习、吸纳、钻研,从外国画家朋友手里买来专门研制的油彩颜料,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融中国画写意泼墨、西洋油画的色彩抽象,以及混合多种特别材质和特殊蜡彩绘画技法于一体的中国油彩画,创立了新绘画的一种形式,引起国内外同行画友广泛的关注和翘企。
这些画作呈现出一种透明的质感,色彩浓烈,虚实相宜,构图大胆,却又寓意深远。可以看出张宪在做这些画时,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加上他将自己对中国传统佛道理念的领悟融入其中,使其画作显得空灵、广博,蕴含了生命、自然、和谐与向上的力量,往往使人驻足于前,不忍挪步。更为精妙的是,不同的人从其画中都能找到触动自己灵魂的内涵,所以他的画作不仅为国内书画爱好者喜爱、收藏,也为欧美观众、商贾名流,乃至普通民众所追捧。
2007年春,北京琉璃厂云峰画苑举办了张宪现代绘画展,观者云集,好评如潮。人们惊异于眼前的一幅幅亮丽的画面。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于峰从维也纳发来贺电,对其油彩画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家大饥首海说:张宪先生油彩水墨画是中国跨文化、跨艺术的杰作,既具有中国画的神韵,又具有西方油彩画的现代视觉冲击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革命。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对他的新绘画做了多次报道,在光明网开设了“艺术画廊”,做专门推介。张宪先后被收录于《二十一笑肢消世纪人才库》,《中日现代美术年鉴》,《92’中国美术家》,《翰墨中国》,《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中青年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以及《中国学者》等。这些荣誉是对其开拓创新、将绘画艺术发扬光大的肯定!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碰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过程,如长江大河,前波刚逝,后波复起,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故而创新与民族风格的传承并不矛盾。张宪的创新,不是“桔过淮北而为枳”,而是把中国画的写意,留白,以及“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构图技巧,与西方油画的表现力充分糅合,有所取资,有所扬弃,从而使自己的画作绵延着可贵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传承,恰是中华文化不朽生命力的精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