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怎么看待日本音乐?

1924年,日本交响乐团的创始人山田耕首次为一部叫作《灵乐堂》的电影创作了配乐,自此之后,日本电影开始有了配乐。

无声电影时期的日本配乐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1930年,作曲家松平信博提出,要探寻日本化的电影音乐,将日本音乐的元素融入到配乐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音乐。

于是,一场关于创造「新音乐」的实践就这样展开了。这一时期,伊福部昭、早坂文雄等作曲家对日本电影配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配乐的探索与发展一直持续到二战以前,二战的爆发使得日本电影、音乐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日本的作曲家们也失去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进入了「冰期」。

01、复苏与舞台的诞生

1952年,日本结束了战后七年的文化审核期。艺术家们迎来了久违的自由创作时代。蛰伏许久的日本电影人们纷纷重返舞台,国际电影节上很快出现了黑泽明、沟口健二等日本导演的身影。

东映、东宝、松竹等电影公司纷纷发力。1954年电影《哥斯拉》获得巨大成功,日本电影业如同「哥斯拉」猛兽一般,在小小的日本卷起巨大的浪潮。国内观影人数、电影票房年年刷新纪录,加上威尼斯电影节上日本电影入选佳作频出,国内与国际上的成功无不向大家宣布着,日本电影的「第二次黄金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经济复苏与对文化的需求导致20世纪60年代日本影像作品呈现爆炸式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等大事件加速电视普及,社会对精神娱乐、影像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发展不仅为许多年轻导演提供了机会,也为日本众多作曲家提供了绝佳的平台,让他们得以走向普罗大众。

正当五大电影公司你争我抢,以极快的速度产出电影来填饱国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时,电视机的普及,让电视台也加入了这场生产精神食粮的竞赛。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战时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提前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文化界也不例外。

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不同,一直以来就与普罗大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百姓去音乐厅主要以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为主。年轻作曲家的作品,也许偶尔可以从广播中听到,但受众实在有限,可以说,「严肃音乐」离大家的日常生活仍非常遥远。

这一现状,直到电影与电视台的进步与普及才逐渐改变。电影与电视台对「配乐」的大量需要,让20世纪50年代高速复苏时期的日本作曲家们,终于有了除音乐厅外更加广阔的舞台。

02、影像日本电影、大河剧、动画

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日本驶上了经济复苏的高速路。为了观看轰动全国的皇太子婚礼直播,以及即将召开的东京奥运会,电视机开始成为日本家家户户的必备电器。

电视所催生出的力量远超想象,社会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感。「观看电视」也逐渐成为日常活动,而经过20世纪50年代大量电影作品的洗礼,观众已不满足于只在电视上看新闻和体育节目。

这让电视台嗅到商机,开始模仿电影公司,竞相制作自己的电视节目、电视剧等,以吸引观众。这个突然出现的市场单靠现有的艺术家和导演是远远不够的,老一辈的艺术家、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远远无法满足饥渴的观众。

陷入胶着竞争中的各大电视台,必须起用当时30岁甚至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因此,许许多多的学徒制作人、新人、独立导演得到了晋升的机会。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后来日本电影、电视剧佳作频出的腾飞时期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当时「专职配乐」的职业概念还未诞生,影视配乐与艺术音乐间隔很小。对于导演以及制片公司来说,电影的「配乐人」,名正言顺地与「作曲家」画上了等号。电视的普及缓缓拉开了作曲家们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帷幕,音乐人们期待的闪耀时刻正以他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到来。

1961年,NHK高层萌生了制作大河剧的想法,找来当时为NHK的广播、美食节目创作过主题曲的年轻人富田勋,让他帮忙写一些曲子。这个29岁、钟爱电子合成器的年轻人点点头,完全没有想到,伴随着两年后第一部大河剧《花之生涯》(花の生涯)的开播,他创作的音乐响遍了全日本,富田勋这个名字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当然就连刚刚创立动画公司的「动画之神」手冢治虫也被富田勋的音乐所打动,决定请他合作......

同一时间,30岁出头的年轻作曲家武满彻通过与小林正树、使河原宏等著名导演合作,在电影配乐界崭露头角。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