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幼儿钢琴入门高抬手与高抬指的问题

吊臂或者叫落指有助于练习放松和站立,这是最基础的,我小时候学的时候是专门练。。当然是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小孩的手老是站不稳而且是软的。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平时演奏时每个音都是如此,如果是后者的话。。好像有点不太对头= =,断奏是应该多练的,但是断奏也没必要老是把手抬那么高。。

我表示普通的盲弹其实非常容易,而且在演奏会中我发现很复杂的曲子没有哪个演奏家是用盲弹来炫耀的,除非他找不到可以炫耀的了= =

幼儿音乐入门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我家儿子四岁了,因为自己就是音乐专业,孩子年龄相仿的好几位家长们,都在问我家孩子学什么乐器,我只能以实相告:什么也没学。

一般来说,四岁左右开始学习音乐,是一个较好的年龄段,但我为什么不让自家孩子学呢?其它都没什么,主要原因就是一直认为目前幼儿音乐入门存在很多误区,问题多于成绩,而且许多问题遗害无穷。虽然自己就职于专业音乐院校,但在幼儿音乐入门教育方面,让我眼前一亮的机构或个人,仍然鲜见。自己又不想教自家孩子,因此选择了缺席。

我在2000年,就和我的师兄、手风琴老师一起办过琴童学校,最早教过的那批孩子(当年就是五六岁),目前既有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的,也有考入其它著名工科、医科大学(或者刚考上研究生的)并成为学校文艺骨干的。

十五六年后,跟二十一、二岁的搞专业或非专业的当年琴童再交流,感触很多,尤其发现当年就强调的节奏入门、听觉第一等观念,不仅对音乐学习重要,而且对一个人整体的成长意义不一般。无论他们现在搞什么专业,音乐正在成为他们亲密的伙伴和不可或缺的生命组成。

一个多世纪以来,所谓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和铃木教学法(日本)覆盖我国自幼儿到大学的所有音乐教育体系,但我自2007年考察甘肃皮影戏之后,发现这些教学法所强调的节奏、聆听等理念,在皮影戏当中已经被不识任何乐谱、未闻任何教学法的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们使用了上百年,并且方式之妙,效果之绝,令我这等熟悉西方音乐不熟悉中国音乐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拍案叫绝,激动不已。所以当年在博士论文中有一章用了四万多字的篇幅介绍了这种绝妙的皮影戏传承之道。

经过这样的中西对比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思考,我觉得幼儿音乐入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才更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当下大多数家长所想的“培养兴趣、增加一种修养”的目的(任何原则对天才都会失效,所以此处不讨论天才)。

一、节奏入门

我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指挥兼钢琴演奏家汉斯·冯·彪洛宣称:“音乐始于节奏”,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更是将节奏的学习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当下各种乐器的学习,却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除过打击乐之外,只要是有旋律的乐器,今天基本没见到有哪一种自入门开始,几年时间都在练习节奏。而皮影戏的学习,则是从一件非正式的敲击乐器干梆子(秦腔的枣木梆子)入门,然后经“二手”(操作大锣、镲、碰铃与梆子)、司鼓(操作板鼓、战鼓、小锣等)一共两三年的学习之后,才可以选择旋律性乐器或演唱。这样,仅节奏的学习与表演,就要两三年之久。这两三年,尤如新兵的三个月体能急训,急训结束,才下连队、分兵种——节奏就是皮影戏的体能,其实节奏就是音乐的体能。

所以,我心中理想的幼儿音乐学习,应该至少有一年的“音乐体能”训练——以节奏为主的综合训练,这一年当中广泛接触各类乐器(介绍、当玩具玩儿,尤其是各类打击乐),消除神秘感和单纯的好奇感。一年多以后,再正式选择乐器,TA的兴趣的准确性会更高,音乐的“体能”会更好,走得也就会更远。

二、听觉第一

铃木教学法最大的优长之处,就是强调“聆听”的重要性,他指出:

其实,这种对听觉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学习中,无论是皮影戏,还是京剧的富连城班等,多年都是如此,我在博士论文对皮影戏的传承曾做过如下总结:

因此,我心中理想的幼儿音乐学习,不仅要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更要强调“聆听实际音响”。

所谓聆听重要性,就是应该自胎教开始,就要养成听音乐的家庭气氛,只要全家人在,音乐就应该成为背景——“无论是什么风格、什么乐器,让它响着”——就应成为家长的一种习惯。

所谓“聆听实际音响”,主要是指多参加音乐会,多看现场的实际演奏——那怕是练习,也比CD更加鲜活。音乐厅都有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内的规定,而国内专为儿童举办的音乐会又奇少,现在完全可以依靠多样的通讯,组织家庭共享型的儿童、幼儿、胎儿等音乐会,让幼儿自小就熟悉这个真实的环境。

有一位好友,就是为了给抱着的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音乐会感觉,在微信上约了一些家长,她自己弹琴,又找了一位唱歌的同学,两人一起为三四十个家庭在一个琴行开了一场公益音乐会,小孩子们在舞台上下一边闹、一边听,效果很好。

三、重视音乐母语文化

我家儿子最早会唱的歌是《两只考虎》、《生日快乐》、《小星星》,难道有五千年文明的传统中国,就没有几首幼儿歌曲可唱吗?或者说,几千年来,中国的幼儿,尤其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幼儿,他们在小的时候都不唱歌,或者都唱的是外国幼儿歌曲吗?

唯一能称为理由的,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教育,中毒太深,中华音乐文化的血脉命若游丝,音乐文化的母语教育严重缺失。

因此,对于0-6岁的婴幼儿,经历呀呀学语的母语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对音乐韵律非常的敏感,如果能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母语教育入手,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从0岁开始影响儿童的最佳途径。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