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学唱戏,要看谱学唱吗?

学唱戏,没必要看谱学唱。老一代戏曲家有几个识谱的,都是靠老师口传身教,多听多看,把台词记住腔调正常发挥就行了。再者说了不是什么人都能唱戏,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天赋,说白了就是你得是那块料。学戏必须有毅力和耐力,不怕吃苦,戏曲界有句实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角可不是容易的事。当然识点乐谱那就更好了,它能帮助你掌握音准。可学唱时最好不要看谱,否则会被束缚,你的特长难以发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是秦腔戏的爰好者,会唱不够调,会拉(弦)但不中听(老年学艺没功)。因为年老记性差,我重用曲谱,很多的曲子及唱腔过门都是从曲谱上学的。

但要说用曲谱学唱戏,我以为不得法,更非捷径!因为一样的板式,有着多样的唱法,即使一种唱法的专用谱,也只能达到大致相像,绝对达不到相同。为啥有多个流派,唱法独树一帜。名家袁克勤、仁哲中、肖若兰、肖玉玲、李爰琴等等,他们的唱法,发音,吐字的技巧,在谱子上是辩不出,学不会的。

所以,我认为,学谁的戏,就照谁的碟片、U盘听、学、唱。直达到学谁象谁,你的戏就有了味。音准,节奏好,加上有味,你就成了把式。也就说学唱戏主要靠耳音听,而不是靠曲谱,看曲谱主要是掌握节奏,学记过门,以达到唱腔与伴奏乐器的配合。

如何了解学习戏曲行话?

想学习戏曲行话,必须多听戏,多看戏,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时间久了,行话自然都能了解。下面我给你总结部分的行话以便了解学习。

笑场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和误场相反.指演出时,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不应中断.

救场

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予以补救, 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

演出时,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引起不满, 当场给对方予斥责, 使演出中断。

把场

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以稳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 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 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此俗遂除。

捧角

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都称明场。

暗场

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而放在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候场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作好准备。

垫场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 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保证准时上场。

满宫满调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气力充沛。

走板

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

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戏曲唱词分上下句,词句成双,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锣鼓[扫头]代之。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留腿儿行话。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暂时留下不唱,接着进行表演,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乐队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

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

戏曲上有很多的行话,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几个行话的意思吧。

一道汤:指京剧演员缺乏独特性的表演。在不同戏中演不同角色的表演互相雷同,致使角色形象不明显,千人一面,给观众的审美感受也是机械呆板,没有味道;也指演员的演唱缺乏抑扬顿挫。这种没有特色的表演,好像是用一种汤料烹制不同菜肴,原料虽然不同,而做出的菜却变成一个味道,因而用一道汤来比喻。

一棵菜:指舞台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演员、乐队、舞台工作人员都为搞好舞台演出这一共同目的而互相紧密配合,协调一致,谓之一棵菜。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之间配合默契,使整个演出无懈可击,也叫作一棵菜。

马后:通常是由于需要出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在台上马后的演员往往需要即兴增添台词和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来延长时间。与马后相对的术语是马前。

马前:因故加快演出速度的常用术语。为了使演出快些结束,舞台上正在进行表演的演员就要通过适当减少唱念、压缩表演动作和加快速度的办法,以实现马前的要求。

马词:亦作“码词”或“抹词”。指旧时京剧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临场减少唱或念的台词。马词现象的产生,或由于临场需要加快演出速度,或演员为了省力而取巧。临场马词一般是不顾演出的完整性,演出态度不严肃的表现。

下串:给武戏主要演员配戏,做该主演的武打对手的演员,叫做“下串”。

斗:读上声。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僵而不活。“老斗”意为外行。“小老斗”则是指对刚刚登台的演员缺乏舞台经验的讥讽之词,指其表演呆板、不生动、不和谐,全身斗而不活。

温:也写作“瘟”。指由于演员的表演懈怠平庸,或由于剧本松散空洞而造成的缺乏艺术吸引力的效果。温,既是一种不应有的表演倾向,也是观众不愿得到的审美感受。从演员方面看,对角色理解得模糊肤浅和功力、体力的不足,都会导致表演尺度的不到位,使表演显得没神气和少光彩,于是使观众感到温。从剧本方面看,叙述性过多,而戏剧性不足,人物性格和剧情缺乏特色,过场戏所占比重太大,即使优秀演员表演,也容易形成温的舞台效果。

六场通透:指对京剧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都能掌握。“六场”,即指为京剧演出伴奏的六种主要乐器:京胡、南弦、月琴、单皮(鼓板)、大锣、小锣。有时六场通透这一术语也广义地引申为对某一出戏从各个角色的唱、念、做、打,到全剧的锣鼓经无不详熟。这一术语往往用作对具有丰富的京剧表演和伴奏知识者的赞扬之词。

还有更多的行话需要我们慢慢的去了解,上面的这些就先了解下吧。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