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想自学钢琴,有没有可自学的地方?

建议还是要有个老师引导,然后与你自学相结合,这样会快一些,成年人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耗,万一走歪了路划不来啊!

如果已经成年了,建议不要学钢琴了,因为你爸妈打不过你了这是个网上段子。但是事实上钢琴的学习是个非常冗长的过程。钢琴的教学练习最好的模式是一对一 面对面 其他的模式都会有效率 准确度等等的问题。有人会说我并不想弹成大师,只想弹个歌。那么需要流畅的左右手配合弹一曲简单流行歌需要三到四年的学习。如果想给自己弹唱伴奏则需要涉及另一类学科叫做即兴伴奏和乐理。不比学钢琴简单。所以如果做好了思想准备,学钢琴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想付出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弹奏或者弹唱简单的歌曲,在年会或者朋友面前露一手的话,建议选择吉他哦,半年到一年就可以达到这个预期效果啦!

古典音乐一般怎么分类?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狭义指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JS巴赫去世)至1827年(贝多芬去世),这一时期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它包含了两大时间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最为著名的维也纳乐派也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兴起,其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后世称为“维也纳三杰”。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中世纪音乐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其重要的音乐体裁为格里高利圣咏,以及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诸多最初的复调音乐,例如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经文歌、孔杜克图斯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

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应该如何了解古典音乐的历史?

海顿创作的数量和所涉领域都非常惊人。他创作了百余部交响曲,为各种乐器写的协奏曲,不同类型的室内乐(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小型器乐曲(嬉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30多部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声乐曲等等。

海顿最重要的创作在于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这两个领域体现出其音乐风格和技法成熟到发展的过程。这两种体裁也最终在海顿手里确立了典型范式。海顿也因此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的108部交响曲奠定了古典交响套曲创作的基本原则(结构及乐章性质、乐队编制等)。这些古典交响曲采用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为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行板、慢板或广板,常用奏鸣曲式或用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更快的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其中的首、尾两个乐章常用展开主题短小动机的发展手法,后来这种手法被贝多芬充分发挥。海顿的交响曲代表作有“告别”(No.45,1772年)、6首巴黎交响曲(No.82~87,1785年)、“牛津”(No.92,1789年)、12首“伦敦”交响曲(No.93~104,1791年- 1795年,其中的No.94“惊愕”、第100“军队”、第101“时钟”更为知名),“伦敦”交响曲为其顶峰之作。

在海顿的交响乐中,乐队编制:以弦乐四声部为基础,使用了双管制的管弦乐队编制,被看作是近代管弦乐队的开端。双管制是指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法国号、小号、定音鼓以及各类弦乐器各配备两支。

海顿被后人尊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其68首弦乐四重奏将这种形式加以完善。海顿将四重奏的结构确立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式中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内涵的张力有所增加,确立了各声部的平等地位,四个声部之间更协调、均衡,四件乐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都能得到独立而充分的发展。弦乐四重奏代表作为Op.20(1771年)、Op.33(六首,1781年)、Op.64(六首,1790年)、Op.76(六首,1797年)。其中Op.76的第三首被称作“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采用主题和变奏的形式,主题采用海顿献给皇帝弗朗兹的颂歌,这首歌曲后来成为奥地利国歌,现在已成为了德国国歌。

图5.2.2 指挥弦乐四重奏排练的海顿

此外,宗教作品在海顿的创作中也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包括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和清唱剧。在各类宗教体裁中,有两部伟大的杰作完全可以和海顿晚期的交响曲和四重奏相媲美,那就是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清唱剧《创世纪》采用英国诗人弥尔顿根据旧约圣经写的《失乐园》的词句,用德语讲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神创造世界的头四天;第二部分叙述神创造世界的第五天和第六天;第三部分写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其中第19首《威武的主》,歌词大意为:威武的主,他力量巨大无边,他的荣耀持续永远。而全曲都突出了这个主题。清唱剧《四季》根据英国作家汤姆森的同名长诗而创作,分四个部分,就像是歌剧的四幕,描绘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象,以及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快乐。

海顿的音乐中充满着乐观、质朴、轻松、幽默的情趣,这一方面源自海顿个人对人生豁达而乐天知命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奥地利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有很大关联。海顿音乐中那种乐观情趣和质朴民间气息都深深打动着我们。

三、莫扎特生平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 1791年)1756年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幼年时即显示出过人的音乐才华,6岁开始由父亲陪同游历欧洲,并开始了创作生涯。许多宫廷都对这个音乐神童赞赏有加。旅行使莫扎特领略到欧洲各地的不同音乐,并快速吸纳。然而,常年的旅行也对莫扎特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从1772年至1781年的近十年时间,莫扎特在萨尔斯堡主教宫廷担任管风琴师,1777年~1778年期间曾出国旅行求职,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萨尔斯堡进行音乐创作。然而就在那次出国旅行中,陪莫扎特出行的母亲不幸客死他乡,这给了莫扎特很大的打击。1781年,莫扎特不能忍受新任主教的欺辱,愤然辞职迁至维也纳,成为欧洲第一个自由的音乐家。1781年~1791年是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其一生音乐创作的辉煌时期,完成近300部作品,现今常听到作品多出于此时期。这十年,生活在维也纳的莫扎特十分忙碌。他在到达维也纳的第二年,不顾父亲的反对,与自己喜爱的姑娘结婚。成家后的莫扎特,虽忙着教学、开音乐会、创作作品等工作,但经济上的压力始终存在。他不仅为自己每周的音乐会创作钢琴协奏曲,还经常参与贵族家的音乐聚会,工作生活异常忙碌。长期的超负荷劳累,致使莫扎特在年仅35岁时就撒手人寰。

图5.2.3 莫扎特

莫扎特逝世后,并没有得到与他的音乐天才相称的葬礼。当时的皇帝反对葬礼铺张,而且只有贵族才能埋在市政坟墓中。莫扎特最终被埋在没有标记的贫民墓地中,这个大墓坑当时已经有了5具其他人的棺木。直到今天,仍旧没有人知道莫扎特究竟被安葬在何处。

四、莫扎特创作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作品,包括21部歌剧、15首弥撒曲、41首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7首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23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歌剧、协奏曲、交响曲领域。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莫扎特11岁就开始创作歌剧,他的歌剧创作包含了各种格局类型: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幕间剧等等。其中优秀的歌剧代表作品有: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仁慈的狄多》,德奥歌唱剧《魔笛》、《后宫诱逃》等。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把音乐的旋律和戏剧情节完美地结合,使歌剧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音乐在歌剧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旋律优美流畅,宣叙调也富有歌唱性。重唱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序曲简练、个性化,在性格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联系。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作于1785年~1786年,首演于1786年5月1日。歌剧内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谱写,采用意大利诗人达蓬特写的歌剧脚本。歌剧中描写了平民出身的男仆费加罗通过一连串的妙计,捉弄了好色的贵族主人,捍卫了自己和未婚妻苏珊娜的婚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

莫扎特在歌剧中赋予了人物鲜活的个性,用音乐语言刻画出费加罗的机智、苏珊娜的活泼、伯爵的居高自傲、伯爵夫人的无奈和忧伤、凯鲁比尼(伯爵夫人的侍童)的单纯懦弱等等。

《唐璜》,作于1787年,同年10月在布拉格剧院首演。脚本仍旧由作家达蓬塔创作。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传奇中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玩世不恭、胆大妄为的花花公子。剧中叙述了唐璜为了和他心爱的姑娘私奔,谋杀了姑娘的父亲。不久,他抛弃了姑娘又去寻找新欢,终于自食其果,被他杀害的那个父亲从坟墓中走出来把他置于死地。莫扎特的音乐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歌剧中的人物形象被表现得更加真实。

《魔笛》写作于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歌剧主题是为了追求理想,主人公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歌剧使人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魔笛》剧情大意如下:王子利用魔笛拯救被祭司拐跑的夜后的女儿(公主),祭司把公主囚禁起来,不是要害她,而是使她免于迷失智慧。王子在祭司的帮助下,经受种种考验,终于和公主结为夫妻。这部歌剧与莫扎特的共济会理想密切相关,共济会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秘密宗教团体。莫扎特于1784年加入共济会。莫扎特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十分推崇。歌剧中的一些主要角色被认为隐喻当时现实中的人物。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采用德语对白,同时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及德奥歌唱剧的因素,例如采用意大利正歌剧常见的花腔演唱技巧,使用带民歌风格的曲调等。

莫扎特共创作约50部交响曲,其中的41首有编号,以《第35交响曲“哈夫那”》(K.385,1782年)、《第36交响曲“林茨”》(K.425,1783年)、《第39交响曲“布拉格”》(K.504,1786年)、《第40交响曲“维特”》(K.550,1788年)、《第41交响曲“朱比特”》(K.551,1788年)最有代表性。

这些交响曲有共同的特征:去掉了海顿交响曲的引子,加强了奏鸣曲式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促进了戏剧性的发展。和声、调性大胆构思,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加大,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新倾向。

【作品选介】第40交响曲“维特”

第一乐章以快板开始。弦乐奏出激动不安的背景,紧接着小提琴演奏出如歌如诉的旋律主题。主部主题还具有海顿式的动机展开的特征,三个音的主题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调性、和声手法的大胆使第一乐章具有海顿的作品中所没有的激情冲动和戏剧性张力。

谱例5.2.1:

第40交响曲的主部主题

谱例5.2.2:

第40交响曲的副部主题

第二乐章为行板,大调性,充满维也纳式的优雅风格。第三乐章回到小调,第一乐章的那种热情冲动再次出现。尽管仍然使用小步舞曲的名称,但情绪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贵族舞曲的范畴。第四乐章,速度更快,充满着紧迫和不安。

莫扎特被看作近代协奏曲的创始人,其协奏曲的独创性、丰富性几乎无人能比。他完善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范式,采用快慢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抒情性的歌唱乐章,第三乐章具有舞蹈性特点。莫扎特在第一乐章中采用“双呈示部”,即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各有一次呈示。此外,他还在第一乐章中加入技巧性的华彩乐段。这些手法的使用,都使得独奏乐器的地位得以加强。其中的优秀作品有:《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1785年)、《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1786年)、《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K.491,1786年)、《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K.216,1755年)、《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K.218,1755年)、《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K.488,1755年)、《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1791年)等。

此外,莫扎特还创作了大量室内乐作品,钢琴、小提琴奏鸣曲,许多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堪称艺术宝库中的藏品。

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高度对称和均衡。他的音乐中充满欢乐、阳光、纯净、天真,反映出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状态,体现了对光明的不懈追求。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