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初学者如何挑选和学习巴扬手风琴?

手风琴从右手结构来说分为巴扬(键钮)琴和键盘琴,这和流行不流行没关系。手风琴按演奏风格来说分为古典乐和现代流行乐,二者只是音乐表现形式上不同,演奏技法上该是巴杨还是巴杨,该是键盘还是键盘。无论是巴扬琴还是键盘琴都可以演奏古典和流行。但是确实从专业上来说,流行乐的手风琴和古典乐的手风琴在琴的外观装饰和音色上有较大区别。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可以学巴杨也可以学键盘,还谈不上古典和流行。

如何学习和欣赏古典乐?

入门可以从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维瓦尔第、泰勒曼;曼海姆乐派的C.P.E.Bach;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浪漫时期的柴可夫斯基;包括名族乐派的德沃夏克、西贝柳丝、斯美塔那、培尔金特等都是相对比较通俗易懂一些的作曲家

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时期的欧洲,处于社会动荡和大变革的时代。社会领域的几次重大革命事件,思想领域涌现的各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学说,以及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的诸多艺术流派,对世纪之交的欧洲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一词最初来源自美术界。他们在创作中尽量避开写实的题材,转而关注大自然中的光与色,在户外光与色的变化中描绘景物的整体感和氛围,用精细的笔触渲染闪烁的气氛和色彩,表现转瞬即逝的自我感觉和印象。音乐界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受到这些画家的影响,将这种感受在自己的音乐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表现对象趋于模糊抽象,不再追求浪漫化的感情深度,而重视客观的瞬间感受。旋律上少见清晰的旋律线条,旋律不再具有传统的主导地位,而趋向于简短片段化。和声突破传统的理论和规则,运用所有不谐和音和频繁的平行五八度进行,扩大和弦使用范围,大量采用增三、九、十一和弦等。调式音阶重视各种教会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全音音阶,摆脱大小调式体系的禁锢。作品中节奏复杂多变,音乐结构趋于松散,段落划分界限不清。种种手法的使用营造出一种前所未闻的新颖音响效果,突出音乐的色彩性和独特氛围。

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年-1918年)生于巴黎,幼年就喜欢音乐,曾跟随蒙泰夫人(象征主义诗人维莱纳的岳母、肖邦的钢琴学生)学习钢琴。此后开始接触肖邦音乐,并由维莱纳引入文学乃至多种艺术新思潮中。这对他后来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1岁时,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4年毕业时,获得罗马大奖,并去意大利学习。80年代末期,返回巴黎后,德彪西与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交往频繁,受到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1889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办,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方音乐深深启发了德彪西。

德彪西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学生时代是其创作早期,主要集中于声乐领域,艺术歌曲《浪子》、《曼陀林》等为此阶段代表作。此时的作品注重歌词内涵,追求风格的雅致考究,避免传统歌曲结构中的重复性。中期(1892 年- 1909年)创作的大型声乐体裁《佩利亚斯和梅里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年)成为西方歌剧史上别具一格的名作。器乐曲《牧神午后》(L’Apres Midi d’un Faune,1892年)宣告了法国器乐艺术的独立和复兴。交响三折画《夜曲》(Nocturnes,1899年)和交响素描《海》(La Mer,1905年)将印象主义音乐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阶段还创作了大量短小具有描绘性的钢琴作品,在钢琴音乐中独具特色。晚期受病魔折磨,作品较少。

德彪西个人艺术风格成熟于19世纪80年代,具体有如下特点:旋律简短、片断、零碎,和声的功能被减弱到最低限度,增加和弦结构,用九、十一、十三等高叠置和弦来取代传统三和弦、七和弦,追求音响效果的变化,不协和和弦不解决,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四度、五度叠置),调性常是模糊的,使用非大小调音阶(五声音阶、教会调式、全音阶),常用复节拍、复节奏,节奏不规则的细分减弱了音乐推动力,常采用加强、减弱的细微力度变化,曲式结构松散自由,段落界限较模糊。作品中用一种模糊的,细碎、松散的笔触来暗示和象征,表现的是微妙、朦胧的气氛色彩与感觉印象。德彪西的音乐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钢琴作品有《前奏曲》第1集、第2集(各12首,1910年,1913年)、《意象》第1集、第2集(Images I、II,各3首,1905年,1907年)、《版画集》(Estampes,3首,1903年)、《贝加摩组曲》(Suite Bergamasque,4首,1890年~1895年)、《练习曲集》第1集、第2集(各12首,1913年)、《儿童园地》(Children’s Corner,6首,1908年)、《阿拉伯风格曲》(Arabesque,2首,1888年)等;管弦乐作品代表作有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海》、交响三联画《夜曲》;代表性歌剧有《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诗歌而写的。一开始,长笛吹奏出柔顺而飘忽不定的旋律,带着微微的倦意和恍惚。长笛的音调代表着牧神懒洋洋的形象。在炎热夏日午后,牧神梦到自己与仙女拥抱,懒懒苏醒后,回想着睡梦中的情景,随后又一次进入梦乡。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