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正文

哪些是汉族音乐风格(哪些是汉族音乐风格特点)

一、汉族是哪些民族组成的?

炎黄帝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民族划分,炎黄后,这两个部落联盟成为最早的华夏族前身。

夏朝后,其实华夏族只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后来的周人和秦人并不属于原始的华夏族。

汉朝时所谓的华夏族已经融入了周、秦和羌族的一部分。

汉朝后,少数民族称华夏族为“汉人”,这时候的汉人也逐步融入了南方百越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匈奴的一部分。

晋朝和南北朝时,汉人也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氏、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

隋朝统一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融入到汉人里了,在历史上也消失了。

由盛唐到宋,融入到汉人里的依次有突厥、摩羯、契丹、西夏。

元、明时也有不少蒙古人成了汉人,清朝满人是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前身,其实宋朝时已经有部分女真族融入到汉人里了,如今的满汉已是一家,不少满人也和汉人通婚了。

匈奴和突厥的一部分也融入到中亚和欧洲的民族里,现在的羌族已不是远古时强大的民族,只是少部分的羌人保留了以前的传统,很多都融入到了汉族里。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族已不是以前夏商时期纯种的华夏族了

二、从基因学角度,哪些省属于南方汉族,哪些是属于北方汉族?

南方汉族是指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汉族群体。南方汉族来源于汉族源头西南古羌人,北方汉族同源,和经过不断分化、融合、迁移形成。

秦汉之前曾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南蛮,东夷,西戎,百越,百濮,荆蛮等,但并不是严谨的民族划分。

南北方汉族的交流在史前时代就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盛唐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时期的三次大规模民族融合为盛,大批北方贵族为逃避战乱南迁,同时南方平民北迁填补战后北方的人口,融合迁移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汉族。 2004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由文波、李辉领导的科研组通过对国内17个不同省区的871个抽检者的血样进行基因分析,比较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父系)和线粒体DNA(母系)的相同率,得出结论:今天的南方汉族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共同繁衍的后代。

生物遗传基因由染色体和线粒体携带。

人的细胞核内共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比较特殊,它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传子不传女),并且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地记录父系方面的遗传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办法知道宋朝赵匡胤的Y染色体特征,今天科学家通过测定某地区某一个男子(不一定姓赵)的血样,发现他的Y染色体与赵匡胤完全相同,就可以断定他是赵匡胤的后裔。

除Y染色体外,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还含有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DNA也很特别,它只能由母亲传给女儿(传女不传男),因此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基因可以重建母系血缘方面的联系。

史前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尽管有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地缘分隔缺少大规模血缘上的联系,双方的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存在差异。今天的南北汉族是双方的混血后代,它的Y染色体、线粒体DNA与北方汉族具有共同点,与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也具有共同点。

科学家通过基因分析,计算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上的“相同率”(以百分数表示,为了书写方便,一般以小数表示),可以以此来判断南方汉族是更接近北方汉族的后裔,还是更接近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后裔。

复旦大学的数据基本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湖北、安徽、江苏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很高(平均90.5%相等),线粒体DNA的相同率也很高(平均78.5%),与北方人群差异无几。

从基因角度看,江苏人、上海人、安徽人在南方汉族群体中靠近北方民族。

第二组(福建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较高(平均80%),说明基本是北方人群男性的后代。

线粒体DNA的相同率很低(平均22.4%),说明基本是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女性的后代。

综合两点,福建、云南等省区的居民基本是北方男性与南方女性婚配的后代。同时表明,迁徙到福建等地的北方人群中很少有女性移民,以及当地人群男性较少传下后代。

第三组(湖南、江西、浙江为代表) 情况比较平均,这组Y染色体的相同率高于50%(平均74%),说明南北方人群对基因的贡献相当。

线粒体DNA的数值达到50%(平均48.8%)。说明该地区北方女性的数量与南方女性的数量基本相等。说明北方民族与当地民族均衡婚配,均匀融合。 综合以上三组数据,总的表明在南方汉族形成的过程中,南方本土女性多于男性,而也有不少南方男性融入了北方汉族。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为题,报道了文波、李辉等人的研究成果。

该报道称: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汉族男性。

三、汉族的名字哪些?

汉族姓氏“姓”字由“女”和“生”字合成,古姓多“女”旁。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有4820个注明为汉族姓氏。

四、汉族复姓有哪些?

比较常见的有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南宫、西门、东门、左丘、梁丘、颛孙、子车、百里、谷梁、宰父、夹谷、拓跋、尉迟、公羊、壤驷、乐正、漆雕、公西、巫马、端木、皇甫等。复姓指的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五、汉族有哪些节日?

中国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节日,有的一直延续至今,有的则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化了。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又称为过年,是中国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传统上认为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还有说法是如果人日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汉族的传统节日人日。

人日的历史演变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这两句诗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是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人日的传统习俗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既然是人的生日,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有点类似今天的吃生鱼片。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六、汉族有哪些传统?

1、婚姻:

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家长制,妇女地位提高,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

2、丧葬

丧葬过去通行土葬,现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也逐渐推行火葬。

3、饮食

饮食以米、面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鱼、蛋类,注重烹调技术。

4、建筑

住房大中城市多为楼房,也有砖瓦平房;农村北方地区多为砖瓦平房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多为一户或二、三户一院。

5、服饰

汉族衣着历代变化较大,男女多为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夏季多穿浅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蓝色衣服。

6、节日

主要节日为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七、汉族有哪些民居?

建筑形式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八、汉族民歌有哪些?

一、号子民歌:

1、《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

2、《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 。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3、《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流行于陕西关中各地。

二、山歌:

1、《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

2、《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3、《蓝花花叙事曲》: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人,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

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一搭”。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三、小调民歌:

1、《花灯调》: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广东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

2、《鲜花调》:

《鲜花调》,又名双叠翠、叠断桥。凤阳花鼓传统曲目,清代流传全国。《鲜花调》在南京六合传唱有百年历史,也是扬州市歌《茉莉花》的前身。

3、《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九、汉族有哪些国家?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人口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56%,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

亚洲 28,800,000 (1998年) 48.1%

柬埔寨 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亚 7,300,000 (2003年) 3.1%

日本 175,000 (2003年) 0.1%

朝鲜 50,000 (2003年) 0.2%

韩国 100,000 (2003年) 0.2%

老挝 50,000 (2003年) 1.0%

马来西亚 7,000,000 (2004年) 30.0%

缅甸 1,300,000 (2003年) 3.0%

菲律宾 1,500,000 2.0%

新加坡 3,400,000 (2004年) 76.8%

泰国 7,300,000 (2003年) 12.0%

越南 2,300,000 (2003年) 3.0%

北美洲 5,020,000 (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 (2004年) 3.69%

美国 2,400,000 (2000年) 0.8%

欧洲 945,000 (1998年) 2.6%

俄罗斯 680,000

法国 300,000

英国 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 (1998年) 1.5%

澳大利亚 454,000 (2003年) 2.5%

新西兰 115,000 (2003年) 2.8%

非洲 126,000 (1998年) 0.3%

南非 100,000 (2003年) 0.2%

十、汉族有哪些文化?

汉族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典籍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是最为丰富的。汉族具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姓氏、饮食文化、服饰等,由古至今,它都是中国民族史上最为壮大的民族之一。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宗教风俗和文化以及语言文字,主要节日为春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文化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彩性。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